编者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自2019年12月开馆以来,一直秉持“语汇世界 言聚全球”(Words,Worlds)的立馆理念,致力于彰显世界语言多样性,汇聚全球知识。为全面开展人文交流、科普教育和学术研究,即日起,本栏目拟推出“藏品博览”专题,聚焦世界语言博物馆展品,陆续推送馆藏科普系列文章,以展陈世界语言多元面貌,向全球公众讲述世界语言文字故事。
移动支付广泛普及的今天,或许很少有人再携带现金。但在岁月长河中逐渐成熟的货币文化,依然值得我们用心了解和体会。
拿出一张熟悉的人民币,你能辨认出哪几种文字,是否知晓每种文字的起源和特点,又能否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意义?
请带着这张纸币,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前生今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民币上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方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在货币上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传统由来已久,如西夏、元、清诸代的钱币上就分别铸有西夏文、八思巴文和满文。目前我国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票面上除采用汉字外,也曾先后采用过蒙、维、藏、壮四个设有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的文字。(除了海南说回辉话的部分回族,回族同胞以当地汉语方言为母语,通用汉文,历史上曾采用波斯-阿拉伯字母记录汉语西北方言,称为“小儿锦”。)
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华北、西北、山东等几大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中共中央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票面文字以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为主,个别版本印有维吾尔文和蒙古文。
第一套人民币5000元蒙古包券(印有蒙古文)
第一套人民币500元瞻德城券(印有维吾尔文)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中国人民银行1955 年 3 月 1 日起正式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各面额票面上均采用了维、蒙、藏文三种少数民族文字。
第二套人民币1元票面
(上为汉文,下为蒙古文,左为维吾尔文,右为藏文)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 年4月15日开始发行,该套人民币在票面上增加了壮文,并将各少数民族文字重按蒙、藏、维、壮的顺序排列。
第三套人民币5角票面
(从上至下依次为: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及壮文)
第四套人民币于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是首次将盲文印在票面上的一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部分票面所印的盲文
盲文数字图示
199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也正是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这套人民币。它包含汉字、拼音、阿拉伯数字、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以及盲文共8种字符。
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票面
(摄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
人民币上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均为这些民族的通行标准文字。按类型划分,都属字母文字,共同的祖先为原始西奈字母。它是现今世界上通行的字母文字最古老的源头,至今仍然没有完全破译。
原始西奈字母的石刻
人民币上的文字·蒙古文
蒙古文是蒙古族使用的文字。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之时,乃蛮掌印官畏兀儿人塔塔统阿虽然被俘,却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其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命他掌管蒙古的文书印信,并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即回鹘字母)以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以记录蒙古语。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聘请西藏喇嘛八思巴另制八思巴字,作为元朝的官方文字。虽然诏令屡下,当时的蒙古人仍然喜欢使用回鹘式蒙古字母,八思巴字遂转用作转写他族语音。至明朝取代元朝后,八思巴字便罕有人使用了,蒙古人仍以回鹘式蒙古字母为正宗。
用传统蒙文书写的“蒙古”一词
16世纪蒙古信奉佛教,广译遍传佛经,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16、17世纪之交,为蒙古之文艺复兴,也改进了之前书写蒙古语的部分缺失。此时引入许多藏语、梵语的内典用语,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辞汇。1587年,喀喇沁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为了便于转译藏、梵语音,修改旧有字母,创制了“阿礼嘎礼字母”,该字母系统可以表达所有的藏、梵语语音,以及诸蒙古语所没有的辅音簇。此时部分古语便弃而不用,学界称呼此时的书面蒙语为“古典蒙古语”。目前,我国蒙古族则仍采用传统蒙古文,而蒙古国则受苏联影响采用西里尔字母。
人民币上的文字·藏文
据藏族史记载,藏文为7世纪图弥三世菩扎参照梵文字体创造的,是今天藏族人民所通用的文字。
藏文佛经
藏语文字属婆罗米系的元音附标文字,辅音用字母表示并自带默认元音a,其它元音通过在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添加符号来表示。这种写法跟梵语中a/ā音尤其多有关,比如印度两大史诗,一部是《摩诃婆罗多》,用梵语念就是Mahābhārata;另一部《罗摩衍那》,用梵语念是Rāmāyaṇa。
自7世纪起制定的藏语正字法仍维持至今,而语音在这千年间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就导致各地藏语的口语均与书面形式有较大差异,如著名的问候语“扎西德勒”(基于拉萨话发音)在藏文中应写作bkra shis bde lags(威利转写)。不过,书面语的统一性仍然可以维持,藏语社会目前的情况与白话文运动之前的汉语社会非常类似——尽管各地说着不同的汉语方言,但可以通过统一的、且继承先秦语法的文言文来维持书面统一。
人民币上的文字·维吾尔文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等,后改为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察合台文。就源头而言,记录阿拉伯语的阿拉伯字母与拉丁字母书写体系有两点很大的不同:第一,阿拉伯字母是从右向左书写的;第二,阿拉伯字母只写辅音和长元音,短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且一般不用写出,属于辅音音位文字(abjad)。不过,后来维吾尔文有些“离经叛道”,将原本的半元音字母改造后用于表示元音,即维吾尔字母实则是和拉丁字母相同的“全音位文字”(alphabet),不需要读者来主动填充文字中缺失的元音。
用维吾尔文书写的“维吾尔语”一词
阿拉伯字母在伊斯兰世界广泛传播,主要有两条道路:一路往西传播到北非;另一路往东先到波斯(今伊朗),然后是印度西北部和今天的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地区,最后传到新疆,特别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两侧的绿洲城市。这一路上,从伊朗的波斯语、阿富汗的普什图语、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到新疆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尽管各民族语言差异巨大,但受伊斯兰文化影响,都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作为文字。
1959年,我国维吾尔族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推行,后被废止,恢复使用阿拉伯字母。
人民币上的文字·壮文
壮文最早是南宋时由壮族祖先利用汉字的形、声、义及上下偏旁构成的方块字,1955年改为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字母,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推行,通称“老壮文”;1982年删去了26个基础拉丁字母以外的附加字母,通称“新壮文”(如下图)。所以,第三套人民币开始采用的壮文为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新文字。
一段壮文材料及其中文译文
全世界范围内跟壮文这样,远离欧洲却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比比皆是。首先,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殖民拉丁美洲,英国人殖民北美、大洋洲和东部、南部非洲,法国人殖民西非等一系列活动,文字就连同人群、文化和语言一起被带了过去。其次,很多没有文字的民族,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住民、北美洲原住民、太平洋上的南岛人等等,也都采用了由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最后,一些原来语言有文字的国家,比如土耳其、越南、阿塞拜疆,都改用了拉丁字母。今天,拉丁字母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字母系统,也是唯一一种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都有被当作官方文字使用的书写系统。
人民币上的文字·盲文
1987年4月,第四套人民币发行,这是盲文在人民币上的首次露面。
经过广泛的意见征集,并经中国盲文协会认可,第五套人民币盲文面额标记设计形式与第四套人民币有所不同:其盲文面额标记均在票正面右下方;同时,表示阿拉伯数字“0”的三点简化为拐角符号“┛”。
100元人民币上的盲文
看到正面的汉字,我们会想到东亚的汉字文化圈。翻到背面,蒙古文是粟特文的后代在欧亚草原上传播的缩影;藏文是婆罗米系文字和佛教向北传播的一站;维吾尔文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西亚、北非和中亚传播的见证者;而壮文是世界范围内文字拉丁化的产物。
现在你再看一眼手中的人民币,它还是原来那张只代表面值的纸币吗?
与青铜、食物相比,文字带有更强烈的文化属性。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但文字史不止是工具的历史,记录谁的语言,记录什么内容,分享给谁看,都是文字史的一部分。它也不仅仅是文字的历史,而总是跟宗教经典、科学艺术、商业契约、行政文书、教育考试制度等紧密相伴。
这小小的一张人民币,或许就是你指间纤薄的一片微缩宇宙。纸币是国家的名片,我们手中的印有多民族文字的人民币,不仅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民族平等和关爱残障人士的政策,更是国家有效贯彻落实这些政策的有力凭证。
参考文献
[1]金博.人民币上象征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文字[J].金融博览,2019(06):19.
[2]梁黎.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J].中国民族,2009(Z1):36-37.
[3]张庆.浅谈人民币上少数民族文字的意义[J].广西金融研究,2005(S2):58-59.
[4]朱秋田,吕乃涛,周传芳.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研究[J].中国钱币,2014(03):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