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脉|《欧战工作回忆录》——上外人顾杏卿再现一战华工战争经历

发布者:姚奇彬发布时间:2022-11-13浏览次数:369

编者按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定签署。战争期间,中国“以工代兵”,陆续派出约十四万劳工远渡重洋赴欧参战。这些劳工在协约国一方从事挖战壕、修工事、筑路桥、运物资、救助伤员、清理战场甚至扫雷等艰苦繁重的战地后勤工作,为欧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一战华工”作为一个群体在一战主流叙事中长期被忽略,在他们中,就有担任中国劳工旅翻译的上外人顾杏卿。他写作的《欧战工作回忆录》还原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值此一战停战104周年之际,上外档案校史博物公众号特推出相关纪念推送,介绍顾杏卿及其《欧战工作回忆录》,追忆尘封往事,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


2018年11月11日,在法国巴黎凯旋门前,一位华裔女高中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用中文朗读了一篇记载于《欧战工作回忆录》的华工日记,7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活动。2016年上映的纪录片《潜龙之殇:一战中的华工军团》(Tricks on the Dead)也是循着《欧战工作回忆录》中的线索,回顾和还原了这段世纪记忆。这本回忆录被认为是唯一一本记录中国人参加一战的自传,2010年被翻译成荷兰语在比利时弗兰德斯战场博物馆展出,其作者顾杏卿是一战的亲历者,同时也是一名“上外人”。

华裔女高中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纪念仪式上朗读 “华工日记”

纪录片《潜龙之殇:一战中的华工军团》宣传海报


顾杏卿生于上海,曾赴法任一战中国劳工旅(Chinese Labour Corps)翻译,解放后,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任英语教授(1956—1958)。

顾杏卿

《欧战工作回忆录》发行本

1917年春天,顾杏卿看到英法两国在中国招募中国劳工旅的告示,正在家中养病的他积极报名了翻译员岗位。

等候登船的华工

在威海卫接受培训 准备去法国的华工

一战华工赴欧洲路线图

1917年华工在法国下船(W. J. Hawkings收藏)

经过数月舟车劳顿,顾杏卿所在的“华工团”终于抵法。他们经过严格的体检后被重新编队,很多结伴同行的华工在异国他乡再次经历亲友分离,少数因病住院的工人还见识了当地的疯人院;医院中一百多人因受到炮火与死亡的惊吓而精神失常,如同囚犯一样被关押在此。

“余等守候约二星期,队长始接到上峰出发命令,余乃奉命通知总工头,转令各工头,传达各工人,各工人闻信之下莫不喜形于色,静极思勤,人同此情也。”

——《欧战工作回忆录》

其他“华工团”相继抵欧后,大多被送往法国、比利时等前线国家,参与军需物资的装卸运输、挖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信、掘埋尸体、装卸给养等工作。华工们虽未直接参战,但工作在前线,可以说他们是不扛枪的战士。

华工搬运物资

华工清运战后废墟

华工做空军地勤工作

华工在法国的英军坦克基地做维护

华工在坦克车间里劳动

华工在搬运物资

“华工饮食,每日三次,午餐在野外席地而食,其余早晚两餐均在营中,在外因不便煮饭,故仅食面包,佐以牛油充饥。每一工人食量均有定额,然并不分发个人,每日由队长派人向大粮栈领取,交与厨司,依定额每人应得之量。”

——《欧战工作回忆录》

战争期间,英法两国食物短缺,加上饮食习惯差异,华工们常常忍饥挨饿,生活也存在诸多不便。

华工烹饪午餐

蹲着吃饭的华工

华工在营地领取配给


“适为月之十六夜间,余疲极熟睡,好梦正甜,忽被落在营外之炮弹声所惊醒,立即起床出营,继又闻炮弹落地声,尽力奔逃,待抵距离数英里之英军青年会时,犹闻炮声不绝......”

——《欧战工作回忆录》

顾杏卿和华工同事屡陷险境,死里逃生,实属万幸。

一战华工不是军人,却“以铲代枪”,是“关键时刻加在战争天平上的关键分量”,他们以血肉之躯为协约国赢得一战胜利乃至战后重建做出巨大贡献,也是中国战后跻身战胜国行列、争取国际发言权的重要因素。《欧战工作回忆录》记录下的这一幕幕场景,是对这段历史的生动再现。


场景一  异国他乡的拳拳爱国心与赫赫报国举

“某队有一华工,不惜将二年之积蓄,悉数交于王正廷代表(王氏当时适为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请资助最有利于吾国者,其爱国之心可见一斑。欧战停止后……特开国际大运动会,并请各华工队加入……待抵场地,仅见各国国旗飘扬空际,独无吾国国旗,各华工于非常愤怒之下,立即退出会场,各自回营。当凡尔赛举行和会……日本四处活动,主张中、日直接解决山东问题,并迫我代表,承认日本承继战前德国在华一切权力,我华工队闻之大愤,曾派代表致书,并赠一手枪于陆征祥。书云:‘苟签字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陆君于是未敢签字承诺。凡此种种,亦可见吾华工爱国之热忱矣。”

——《欧战工作回忆录》

场景二  西方歧视下的寥寥保障与身心创伤

“凡华工入境,须纳人头税,计每人加金五百元。兹则英政府早已与加政府商定临时办法,即华工之赴法,路过加境时,免除缴纳人头税,而以华工不能自由登岸为条件.......待专车至,华工转入囚车式火车,仍不能在车厢中随意往来......华工患有胃病者甚多,断为缺少运动所致。”

——《欧战工作回忆录》

“欧战告终,......然战场凌乱不堪,急需整理。英、法政府乃调各华工队,任此清理工作,但战场上未曾爆炸之炮弹及炸弹,遍地皆是,稍一不慎,即遭危险......被炸粉碎,血肉横飞,惨烈之状,目不忍睹。”

——《欧战工作回忆录》

场景三  宏大叙事下被遗忘的硕硕战绩与历史记忆

“欧战中若无华工……力助联军,则联军之胜利与否,尚难断定。前英大元帅,欧战时英远征军总司令海格大将(Sir D. Haig)曾……对参战前线工作之华工赞扬云:‘华工在欧,虽饮食起居远不如欧人之丰富舒适,仍能精神奋发,克苦耐劳,其工作效率虽不敢断言完全胜过白人,然至少能与工作最优之白人相等。’”

——《欧战工作回忆录》

“忽闻教堂钟声、工厂汽笛声、以及厂外欢呼声与歌唱声同时并作,余辈惊问何故,使君休战条约已签订,战争从此可以终止!此何日也?记与永久不忘之,1918年11月11日……”

——《欧战工作回忆录》


由上外人顾杏卿撰写的《欧战工作回忆录》唤醒了沉睡在和平年代的尘封记忆,拨开了种族歧视和意识偏见的雾霾,扫去了蒙蔽在一战华工碑铭上的尘土,抚慰了弥散在战争边界的心灵创伤。华工军团居逆境中艰苦卓绝奋斗不屈的精神,今天仍深切地撼动着每颗心灵。作者以真实的笔触追忆了这段鲜为人知的过往,为后世展现了中国十四万劳工的艰难勇毅与历史功绩。对乱世的愤懑与不平尚未散去,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已油然而生。

向每一位华工英雄致敬,他们追求尊严与梦想的故事、他们不朽的贡献与功勋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而记录这段历史的校友顾杏卿也以自强自立与爱国情怀为所有上外人留下了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将在一代又一代上外人身上延续接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