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脉|建党百年忆往昔,栉风沐雨创业时——记上外法语专业创始人漆竹生先生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1-07-30浏览次数:665

漆竹生(1916-1987)


漆竹生,男,江西省宜丰县人,汉族,1916年9月22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87年5月30日在法国巴黎近郊汝昂·约萨斯车站遇交通事故不幸离世,时年71岁。他先后就读于南昌江西省女子师范附小和南昌江西省立二中,1930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学附属高中,1933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化学,一年后转学法律,1937年至1940年,依次获得巴黎大学法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后相继在朝阳学院、东北大学、英士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担任法律教授。

1956年,漆竹生开始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教授法语和国际经济法等专业课程,1979年和1985年,他分别被聘为法语语言文学、国际经济法(法语)两个专业的硕士生导师,1986年被聘为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曾师从居里夫人,东方才俊展风采

1933年暑期,巴黎大学的录取名单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学生的名字,这位学生便是漆竹生。在留学专业的选择上,因受高中学校开设化学课的影响,漆竹生一开始选择的是化学专业,正因为此,这个出类拔萃的东方少年和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开始有了交集——因为他几乎从未离开过学校,除了上课就泡在实验室做实验直至午夜,这种对化学专业的强烈兴趣和勤奋好学的钻研精神很快就引起时任居里学院院长玛丽·居里的关注。遗憾的是由于父亲漆璜来信强烈要求他改学法律,而漆竹生对父亲一向敬畏,加上受留学生中学政法同学的影响而最终改选法律专业。在批准漆竹生改专业申请的那天,居里夫人抱着病躯与他边走边谈,亲自送他至居里学院临街的大门口……虽然未能继续师从居里夫人,但她临别时的教诲对漆竹生影响至深。居里夫人不久因病去世,漆竹生与她的孩子们还依然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

巴黎大学法学院学业苛刻,欧美很多名人都曾在此饱受熬煎。由于没有文科基础,改考法律的他未能如愿继续在巴黎大学学习,而是被法国西南的图卢兹大学录取。为了重返巴黎大学,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漆竹生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各种法律条文的学习钻研上,最后如愿考回举世闻名的巴黎大学索邦法学院,并于1937年6月获得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38年10月再次获得法科硕士学位。法国学位后来规定大学博士之上还有最高的国家博士,代表着某一专业学位的最高级别。漆竹生继续以他坚强的意志永攀高峰,1940年6月,他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获得巴黎大学法科博士学位,时年24岁 。

  巴黎大学为漆竹生颁发的法科博士学位证书


1.苦心孤诣,通才达识绘华章

八年的留法岁月,漆竹生的生活简单而清苦。为节省开支,他的每日两次正餐都是一匙猪油,一小碗新鲜绿豌豆和一碗安南米;租住的房间是留学生中最廉价的;省下来的钱都用来购买昂贵的参考书,囊中羞涩之时便去餐馆打小工。长期的营养不足导致漆竹生的身体免疫力锐减,他因咳嗽久治不愈而一度咯血。在因病住院期间,他也充分利用与医生、护士、病友的接触交谈来提高自己的法语听说能力,并借此了解法国社会。可以说他在法国巴黎大学法科的学业是在同病魔的不断斗争中完成的。尤其是在撰写博士论文的半年时间里,他因身体抱恙导致无法落座,便在书桌上加一个衣箱,站着完成长达二百四十二页的博士论文。

1941年2月,漆竹生结束了在法国八年的留学生涯,乘船回到祖国,并分别应聘到朝阳学院、东北大学、英士大学和浙江大学担任法律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厦门大学分别担任法律和外文系教授。1956年,新更名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决定增设英语、德语和法语三个专业,漆竹生奉调担任法语系筹备委员会委员,后陆续担任西语系副主任、德法语系副主任、法语系系主任等职务。作为我国著名的法律、法语教授,漆竹生的学识才智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1979年和1985年,他相继被聘为法语语言文学、国际经济法(法语)两个专业的硕士生导师,1986年被聘为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连续多次被教育部指定担任出国人员考试法语命题组组长和全国高考命题法语组组长。1985年2月,他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6年被聘为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外语评审组组长。

他精心翻译的著作《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1984年版,共计46万字)填补了我国比较法学体系的空白,被誉为当代比较法学的权威著作,为我国的法学教学科研和法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褒奖和法学界的高度评价。法国著名的比较法学家达维德曾有意出版《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中文版本,在接触过两三位中国法语权威后致函中方出版社,反复强调说如果中文译本不是出自漆竹生之手,他就坚决撤约。理由便是“漆竹生在索邦法学院的出色学业和信达雅的完美译作”。原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外贸学院名誉院长裘邵恒教授评价道:“原书涉及各种法律体系,内容丰富,非有渊博的法学知识及在文学上熟练的表达能力,是难以完成这一艰巨的翻译任务的。对漆竹生教授所作的出色成果,个人表示衷心的钦佩。”原武汉大学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卢干东教授曾说:“获悉漆竹生教授早已先余逸译本书,并已告成,喜不自胜。漆教授夙研法学有年,长于法语,其译作之信达,素为同人所称道。余既嘉其用功之勤,复羡其译才之敏,为此谨缀数语。”

译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1984年版,共计46万字)


漆竹生还翻译了《法国》(上册),上海译文1980年版,共计25万字;领导和组织编纂了我国法语教学界的巨著《法汉大词典》,这一工具用书对提高全国的法语教学和科研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漆竹生还准备出版《西洋外交史》《民法概要》《经济思想史》等多部著作,却因其突遭变故而未能如愿。


 

《西洋外交史》手稿(未定稿)

 

《民法概要》手稿(未定稿)

 

《经济思想史》手稿(未定稿)


2.坚守信仰,古稀之年成夙愿

让全国震惊的“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因痛恨日寇的无耻侵略行径,正就读于北平中法大学附属高中的漆竹生积极投身抗日民族救亡运动,他不仅参加了中法大学的学生敢死队和义勇军宣传队,组织学生集会游行抗议日寇侵略,还创办学生版《救国时报》。面对日寇步步紧逼的战争局面,他萌发了高中毕业后投笔从戎的念头,但因家人反对而未能如愿。

1933年,17岁的他怀着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远赴法国,开启了长达八年的留学生涯。留学初期,由于“漆竹生”三个字的法文音译念起来非常拗口,很难发音,周围人劝他给自己起一个法文名字,但他坚辞不从,并非常自信地回复说“让你们法国人学会读我的中文名字。”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开始。巴黎数百华侨中有很多人不能阅读法文报纸,为了使他们及时了解战局,巴黎中国学生会每天把巴黎各报上有关中日战争的消息译成中文后刻蜡纸油印数百份分发。作为学生会负责人之一,漆竹生还组织中国留学生利用法国国际法学会第五次年会宣读论文的机会,专门成立了一个抗日宣传的小组,提出日军对中国不设防城市的狂轰滥炸严重违背国际公法,他本人还被推荐以中国学生会代表的身份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

1941年,在漆竹生获得法科博士的第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看到法国二次大战时的凄惨,想着自己的祖国此时定会更加艰难,在国难当头之时,任凭老师、好友和法国同学一再相劝,饱含爱国情怀的漆竹生还是执意回国,他想用多年所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归国的轮船上,他看到一队开赴西贡的法国外籍兵团士兵正在殴打同船的中国同胞,当即挺身而出为同胞据理力争,最后迫使这些法国士兵赔礼道歉并承担相应的医治责任。为此,同船同胞当场集资七百安南银元以致谢意,但他婉言谢绝。这一事件更让他坚定自己为国家的强大而奉献一生的信念,在他看来,只有祖国变得强大,国家和人民在国际上才能有地位,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回国后,漆竹生相继在多所大学担任法律教授。他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弊端,同情和支持爱国青年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 ,受到师生们的敬重和爱戴 。

漆竹生的前半生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这些亲身经历让他明白,封建势力、国民党、民族资本主义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即使后来共产党也走过一些弯路,甚至对一些知识分子造成过伤害,但他始终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真心为人民服务的,是有自愈能力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正是因为秉持这种坚定信念,他从不趋炎附势 , 而是坚持说真话 ,坚信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信仰 ,表现出老一辈知识分子坚持真理、 刚正不阿的人格精神和崇高品质 。他多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虽然在培养考察期间历经坎坷,如50年代后期遭复兴社特务诬陷,由此被长期审查,随后又历经各类政治运动,但这些磨难并没有削弱他对党的信念。他仍然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建设中国。1984年6月,时年68岁的漆竹生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达成坚守了几十年的夙愿。


3.鞠躬尽瘁,蜡炬成灰泪始干

漆竹生治学严谨,他认为“研究学问好比建设一座大厦,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根基扎实,大厦才能坚固不摧越建越高。”虽然他知识渊博,精通法学、法国语言和法国文化,是全国著名的法律、法语教授,但依然兢兢业业、谦虚谨慎,常小到为某个词汇的确切含义而大量地不厌其烦地查阅有关资料,或不耻下问向别人请教直至弄清楚为止。改革开放后,他重新站上讲台,又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了把此前被耽搁的时间补救回来,他每天的工作安排得非常饱满。他就像一架高效率的机器,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没有八小时工作制…… 他总是在忘我地工作,每天伏案工作到深夜。除了早晨半小时的身体锻炼外,备课、上课、开会、开展学术交流、接待来访外宾、查阅资料、著卡写作等。他累计作了1万多张卡片,撰写了50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

在漆竹生等人的努力和推动下,法语专业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他本人于1986年被聘为当时法语专业唯一的博士生导师,并于当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相继担任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教师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外语评审组组长、上海外国语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并连续多次被教育部指定担任出国人员考试法语命题组组长和全国高考命题法语组组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增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漆竹生通过发挥其在法律、法语方面的专长 ,在法语专业上首创国际经济法专业,为我国的经济和法制建设培养人才;此外,为向国家输送高层次的人才,他提议修改法语专业的学科目录,并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讨论通过,法语专业由此开始开设含法国文化的相关课程;他还开始培养翻译、语言、国际关系和法国政治等专业方面的硕士研究生;招收法国战后政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为进一步提升上外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他积极推动学校和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代表上外同法国、加拿大的近十所高等院校签订了建立校际合作协议并亲自赴相关院校开展讲学、文化交流等,这些高等学府包括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 巴黎第十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巴黎高等商业学院等 。他还致力于提高上海外国语学院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根基扎实的师资队伍 ,为把上外建成多种应用文科类的外国语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上外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漆竹生的渊博学识和严谨作风赢得了外国同行的赞誉和信任,1978年、1979年法国电视台曾专程来沪采访他 ,在1980年法国总统德斯坦和1983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期间,法国电视二台都分别对他进行了专访。1981年漆竹生赴法考察期间 , 电视二台除专派摄制组全程跟随摄像录音,还邀请他前往电视台做直播节目。多年来,法国电视台为他累计拍摄六部专题片 ,荷兰 、法国多家杂志都刊有采访他的文章 。


 漆竹生接受法国电视台采访

漆竹生接受法国电视台采访


1987年春节后,漆竹生应法国巴黎高等商业学院邀请前往讲学。5月30日噩运不期而至,当天他在外出办事的路途中(巴黎近郊汝昂·约萨斯车站附近)突遭车祸,不幸被撞身亡 ,终年71岁。


结语

漆竹生的一生,正如学校的追悼词所言:“漆竹生同志勋劳卓著,德高望重。他的一生是献身于革命教育事业的一生。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国外语教育界和上海外国语学院的重大损失。我们要永远铭记和怀念漆竹生同志 。我们要学习他艰苦创业,勤奋工作的革命精神,学习他潜心钻研 ,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学习他孜孜教育 ,诲人不倦的求实作风 ,学习他刚正不阿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让我们继承他未完的事业 ,脚踏实地 ,积极工作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资料来源

1. 《漆竹生教授传略》,余时彦(漆竹生幼子,随母姓),1992.

2. 《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M],李良佑,刘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3. 《漆竹生:聆听居里夫人的教诲》,http://www.adamerck.net/news_xq/id-128.html,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