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研 | 讲座回顾——古典语言中的R音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1-10-18浏览次数:168

101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朱磊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以“古典语言中的R音”为主题的讲座,该讲座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主办的“上外古典语言文化簇系列讲座”的第七讲。



在讲座中,朱磊老师首先以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现代语言中的R音及其变体作为引入,之后将目光聚焦于古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三种古典语言的R音上,利用多个典型例证,分别说明了这三种古典语言中可能存在的R音多变性。这些例证表明,不仅现代语言中的R音存在多种变体,古典语言中的R音也可能如此,今人不能想当然地认为R音在古典语言中必然实现为舌尖颤音。最后,朱老师以点带面地将主题回归至两种解释R音家族存在的可能方案:以Barry1997)为代表的“颤音优先”说,以及以Lindau1985)为代表的“家族相似性”说;但同时,朱老师也提醒大家,前一种观点已然受到后人反对,而即便是在学界认可度稍高的后一种观点中,R音家族内部聚类的理由以及与家族外部相区分的边界仍然模糊,R音聚类仍是世界语音中待解决的一大谜题。

这次讲座得到了校内外师生的极大关注,吸引了线上线下近100名同学参与,获得了一致好评。朱磊老师的讲解让更多人对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中R的发音以及R音的聚类和分界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更是能够启发学生主动认识和探索语言的奥秘。


活动图片

学生感想

在这次讲座中,朱磊老师以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逻辑,将R音的古今状况和研究中聚焦的问题等娓娓道来。我想,这不仅让线上线下的听众都大饱耳福,对于那些志在从宏观视角或是具体语言入手研究语音的同学们而言,这次讲座也提供了一片足够有趣且有待耕耘的语音研究处女地。

——2020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叶俊廷


非常感谢语博馆和朱磊老师带来的这次精彩讲座。

朱磊老师首先从跨语言视角,介绍了不同语言中R音的实际表现形式,指出R音在不同语言中实际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有非常显著的不同,包含了颤音、拍/闪音、近音、擦音等发音方式和齿龈、硬腭、小舌等发音部位。然后通过古希腊语、古典拉丁语和梵语三种古典语言,解释了R音的相似性、R音的历时演变、R音的家族相似性等,特别是对拉丁语元音间的/s/先浊化成/z/再变成了带有R音色彩/r/的演变和梵语中可以作为音节核的R /ɻ̩/ 的产生机制的解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多一门语言,多一个世界,多一种人生。”诚然,不同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五彩缤纷的语言,去发现不同语言中某些语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探寻这些共性和规律产生的动因,无论是在微观上对语言的探索,还是在宏观上对人类语言文化历史的学习,都会带来更深刻的思考。

——202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李强


作为一名学习语言学相关知识的学生,我一直以来都对于语音学和历史语言学方面很感兴趣,而本次朱磊老师带来的演讲主题,就正好契合了我的学习兴趣。朱老师首先带我们简单回顾了一下当今世界比较知名的语言中的R音的发音情况,其中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这些语言中R音的性质,可以说基本上就代表着我们一般意识中对于R音认知的两种发音形式:大舌颤音和小舌颤音。但朱老师却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改变了我的这种惯性认知,R音在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之中,其实是有着极其多样的表现形式。

朱老师以古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三种古典语言为分析实例,详细分析了三种语言中R音的发音特质和机理,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老师所介绍的语音学家Catford等人对于古典学界R音发音性质的质疑和分析过程:当前拉丁语主流学界都基本认为拉丁语的R音就是大舌颤音[r],但Catford通过拉丁语中大量特殊拼写规则单词的例子来进行发音部位和方式的演变推演和分析,同时结合音理知识,认为擦音或近音相较于大舌颤音更加符合拉丁语的实际情况;此外在梵语中也有类似的语言现象出现,众多证据都表明古典梵语中的音节性R音不一定就是我们一般印象中的各类颤音,而很可能是类似于美式英语的R等其他类型的音,我们需要打破“颤音优先”的固有观念,带着求知求真的学习欲望,同时运用严谨的学术态度来学习有关知识。我想,这便是我聆听朱老师讲座之后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吧。

 

——2021级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