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言知识图谱系列一:汉藏语系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1-12-27浏览次数:9721

编者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对接学校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以世界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秉持语汇世界、言聚全球Words, Worlds的立馆理念,以语言学及其交叉学科为学术理论基础构建全球语言知识体系,开展科普教育,致力于推动国别区域全球知识的关键供给和中外文明对话。为更好地推进语言学相关理论及知识的中外交流和普及教育,即日起推出世界语言知识图谱专栏,聚焦于世界语言研究前沿,侧重于语言学基础理论及本体研究,践行语言博物馆的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使命,为外语学科的创新发展和外语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汉藏语系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具活力的语系之一,横贯了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大陆区域(包括中国大部分区域、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尼泊尔、不丹和印度部分区域,以及中南半岛的缅甸)。汉藏语系拥有14亿的使用人口,其中汉语方言(或称为汉语族语言)的使用人口占13亿。


学界对汉藏语系的分类主要持两种观点(Jacques 2017):

1. 汉藏语系两支分类说(bifurcate Sino-Tibetan),包括汉语族(Sinitic/Chinese)和藏缅语族(Tibeto-Burman)。

2. 大汉藏语系说(greater Sino-Tibetan),包括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语族(Tai-Kadai/Kra-Dai)和苗瑶语族(Hmong-Mien)。


 据Jacques(2017),剔除壮侗和苗瑶语的汉藏语系两支分类说是目前被学界广泛接受的一种分类方法;而持大汉藏语系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这主要是受到李方桂(Li Fang-kuei 1973)的影响。

由于汉族具有统一的民族认同,可以认为汉语族下只有汉语一种语言,主要包括10个分支(熊正辉 张振兴 2012:地图A2,见图1):


1. 官话(由于分布范围较广,在包括图中等许多场合下会以次级单位来称呼,分为东北、北京、冀鲁、中原、胶辽、江淮、兰银、西南八片)

2. 晋语(北方唯一的非官话区)

3. 吴语

4. 闽语(内部差异较大,可分为闽东、闽南、莆仙三种沿海闽语,和闽北、闽中、邵将三种山区闽语)

5. 客家话

6. 粤语(分布范围其实在粤西和桂东,不等于广东省的方言)

7. 湘语

8. 赣语

9. 徽语

10. 平话和土话(土话是指一系列分布在湘南、粤北、桂北等地且谱系尚不明确的汉语方言总和)


 

  

图1 汉语方言(熊正辉 张振兴 2012)


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汉语方言在分类上还存在争议,特别是不同方言区域交界带上的语言(例如吴语和赣语交界处的徽语区,再如湘赣交界处很多语言同时兼具赣语和湘语的特征);此外,还有一些汉语方言无法归入上述10类中的任何一类,例如,湖南湘西的瓦乡话1。


和汉语族相比,藏缅语族的次分类存在更多的争议。自Shafer(1955)以来,藏缅语的分类不断出新,例如,Benedict(1972),Matisoff(1978,2015),Bradley(2002),Jacques & Michaud(2011)等。这里仅介绍两个代表性的分类:Jacques & Michaud(2011)和Matisoff(2015),见图2、3。

Jacques & Michaud(2011)提出了汉藏语的四分分类:汉语族、藏语族、缅-羌语族和其他主要分支,即将藏缅语分成了三支并将这三支置于和汉语平行的位置,这四大语族共同构成了汉藏语系,见图2。

 

  

图2 汉藏语的分类(Jacques & Michaud 2011)2

  

Matisoff(2015)对汉藏语采取的是被学界广泛接受的二分法,即,汉藏语系分为汉语族和藏缅语族。藏缅语族下包含8个语支,在图中依次从上到下为:


1.    藏南区域诸语

2.    白语支

3.    侬语支

4.    土家语

5.    喜马拉雅诸语

6.    彝-缅-纳西语支

7.    克伦语支

8.    西夏-羌语支

 

图3 汉藏语的分类(Matisoff 2015:xxxii)

 

其中,藏南区域诸语和喜马拉雅诸语属于地理区域的分类而非基于亲缘关系的分类。即这两片语言内部的关系其实并不明朗,存在划分出更多语支的可能。和Matisoff(1978)的分类相比,除了增加了一些新报道的语言,2015版最大的不同是在藏南区域诸语中增加了萨尔语支(Sal languages)。


事实上,学界对白语的分类也是存在争议的。由于白语受汉语的影响大,但同时又体现出一些藏缅语的特征,将其归为汉语还是藏缅语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Thurgood 2003: 19)。然而,近些年不断有证据表明,白语是一个深受汉语影响的藏缅语族语言(Thurgood 2017: 31)。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藏缅语族中,只有白语支和克伦语支的语言和汉语族一样使用VO(动宾)的语序,其余的藏缅语一律是OV的语序。


使用者的数量看,汉藏语是仅次于印欧语的第二大语系,但汉藏语的起源和发展仍是颇具争议的话题。Sagart et al.(2019)通过建立跨语言数据库、运用语言比较的方法去识别语音对应关系和确定同源词,并以系统发生法为原则,推导了汉藏语系各语言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测出了汉藏语系大概的产生时间和发源地。根据他们的研究,汉藏语系的产生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距今7200年前(7200 B.P.),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汉藏语系的发源地,也因此指向了中国河北一带。



注:

1.瓦乡话是否是汉语在一段时间内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见王辅世 1982)。Baxter & Sagart (2014: 34, 32)则指出瓦乡话无疑是一种汉语方言,对上古汉语构拟提供了独立的证据。他们认为,跟闽语类似,瓦乡话的一系列特征显示它并不是从中古汉语发展出来的,但是否应该将其归为闽语支还言之尚早。

2.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Jacques & Michaud(2011)是针对纳西(Naxi)、纳(摩梭;Na)和水田拉热话(Laze)的研究,因此在谱系图中仅凸显了这三个语言在汉藏语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王辅世. 1982. 湖南泸溪瓦乡话语音. 语言研究1982-1. 135–147.

熊正辉 张振兴主编. 2012. 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Baxter, William H. and Laurent Sagart. 2014.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nedict, Paul K. 1972. Sino-Tibetan: A conspectus. (Princeton-Cambridge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2.) In Matisoff, James A. (ed.) New Yor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adley, David. The Subgrouping of Tibeto-Burman. In Beckwith Chris & Blezer Henk (eds.), Medieval Tibeto-Burman languages. Leiden: Brill. 73–112.

Li, Fang-kuei. 1973. 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 1-13.

Jacques, Guillaume. 2017. The genetic position of Chinese. In Rint Sybesma, Wolfgan Behr, Yueguo Gu, Zev Handel, C.-T. James Huang, James Myers (eds.),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nd edn. Leiden: Brill. 297-306.

Jacques, Guillaume and Alexis Michaud. 2011. Approaching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three highly eroded Sino-Tibetan languages Naxi, Na and Laze. Diachronica 28. 468-498+1-25.

Matisoff, James A. 1978. Variational semantics in Tibeto-Burman. The ‘organic’ approach to linguistic comparison. (Occasional Papers of the Wolfenden Society on Tibeto-Burman Linguistics, VI.) 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Matisoff, James A. 2015. The Sino-Tibet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Berkeley: The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gart, Laurent, Guillaume Jacques, Yunfan Lai, Robin J. Ryder, Valentin Thouzeau, Simon J. Greenhill, & Johann-Mattis List. 2019. Dated language phylogenies shed light on the ancestry of Sino-Tibet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6. 10317–10322. DOI: https://doi.org/10.1073/pnas.1817972116

Shafer, Robert. 1955. Classification of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Word (Journal of 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New York) 11(1). 94-111.

Thurgood, Graham. 2003. Sino-Tibetan: genetic and areal subgroups. In Graham Thurgood & Randy J. LaPolla (eds.), Sino-Tibetan Language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21.

Thurgood, Graham. 2017. Sino-Tibetan: genetic and areal subgroups. In Graham Thurgood & Randy J. LaPolla (eds.), Sino-Tibetan Languages, 2nd ed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