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研 | 讲座回顾——PUP语言学跨学科系列研讨第一讲:从英语课堂到生活经历:中国儿童的超语实践、认知及双语/双文化习得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2-05-05浏览次数:148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促进跨年级、跨学段、跨领域学生间的学术交流,PUP(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Partnership)云端研学共同体推出了语言学跨学科系列研讨会,第一期邀请到加拿大温莎大学的郭浩君博士为大家分享她的跨文化学习经历和研究心得。本次讲座以“从英语课堂到生活经历:中国儿童的超语实践、认知及双语/双文化习得”为主题,250余名学友共聚云端,积极进行学术交流。

讲座回顾


     本场讲座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郭浩君从自我叙事的视角出发,向大家介绍了她的个人背景。她总结多元的文化经历、以及通过参加教育相关的主题会议和博导的项目开拓了她的视野,让她从纯语言学分析的视角拓展到大教育领域。 她强调,作为研究者应扎根于本土实践,关注本土问题,而不盲目用国外热点理论直接解释中国的语言课堂,这样才更有可能做出个人所热爱的、对一线老师和学生真正有帮助的研究。


接着,郭浩君向大家分享了她从硕士论文撰写到SSCI期刊投稿的经历与收获。她反复强调研究背景和语境的重要性,在硕士期间,她正是因为对教育机构以及学校英语课堂中观察到的现象——所谓的“全英课堂”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全英教学——感到好奇,在硕导的指点下,逐步与超语实践(translanguaging)结缘。

超语实践是指“交际参与者与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和模态的资源展开交际活动的社会实践”(García & Li, 2014),其中,trans意味着超越社会化政治化过程中人为划分的一些语言界限,强调不同语言及语言变体和风格在社会活动中的模糊边界和动态互渗关系;Languaging突出了语言的创意实践的时效性(Li, 2018),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把语言看做一个封闭静态的符号系统的观念。它强调学生自带的认知和语言资源,强调meaning making,超语视角下的师生之间通过使用已知符号资源进行对话和互动来实践知识体系的共建(García & Li, 2014),这是一种新的认识论。



超语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外,通过文献梳理和书籍阅读,郭浩君发现,大部分研究是在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背景下进行的,超语实践对于这些国家的移民和难民的身份认同有重要意义,而这与中国的英语教育环境有较大差异。因此,她立足本土实践,从中国小学生内部的认知需求出发开展超语实践的研究,并有以下发现:

1.基于未知——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在全英课堂上产生超语实践;

2.基于已知——学生为自我表达而在全英课堂上产生超语实践。这说明学生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认知资源分享自己鲜活有趣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课堂。



此外,在提及将修改后的硕士论文投稿SSCI期刊经历时,她指出接收到评审人意见时要抱着感恩的心态虚心向审稿人学习,耐心分析几位审稿人做出评审意见的不同角度和思路,以此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文章,为日后的发表积累经验。

去加拿大留学后,郭浩君拓展了知识面和研究思路,学习了后现代、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研究方法从质性研究个案过渡到Narrative Inquiry(叙事探究),用三维叙事空间(时间性、社会性与地域空间性)讲述孩子们的故事。在导师的耐心指导和建议下,她认识到要真正爱孩子、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了解每个孩子在生活中的复杂动态的语言使用,而不是仅从研究者自己的角度去挑选自己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是一次从“头”到“心”的转变。



郭浩君的博士论文,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将场域延伸到课堂外的更大空间,关注在中国访学老师们的子女在加拿大期间和回到中国后的超语实践和双语、双文化习得,尤其聚焦这些年轻的英语学习者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与不同的人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超语行为以及这些孩子们自身是如何看待这趟旅程的。

郭浩君提到,在研究前需要通过严格且漫长的研究伦理道德审核,必须取得家长和子女双方的同意才能进行数据收集,整个研究过程都必须充分尊重受访者,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随后,她以研究中一个小朋友的故事为例,介绍了如何采访孩子和分析田野笔记等过程。此外,她还分享了探索过程中的个人心得与反思,如好的故事应该有画面感、有细节、有温度和有关怀,能够引起共鸣和读者的深入思考,是“感性中的理性”。随着叙事探究的不断深入,她也开展自我叙事,阶段性地回顾和反思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所做的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她体会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互惠合作关系,彼此参与到对方的生命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最后,郭浩君为大家推荐了中外学者关于叙事探究和translanguaging方面的经典著作和文章,比如许世静教授的著作Cross-cultural schooling experiences of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search of home in times of transition。郭浩君认为,广泛阅读中西方哲学著作,可以对研究方法论和自身有更好的了解。回归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道佛的智慧中去,滋养内心,体会实在与虚无,重新思考“真理”的本质。“无用之用为大用”,多阅读哲学和教育学类的书籍,也可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悟性,提升想象力和创新力,让自己的所做的研究更有活力。


在讲座结束后,线上观众积极提问,郭浩君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与会者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不仅有学术概念和研究成果的介绍,也有在做学术研究中的经验和体会,对大家的学术研究非常有参考价值。



做学问,志于斯且乐于斯

每周三同一时间

SISU文研|PUP系列研讨会期待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