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研|藏品博览系列七:《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1-11-25浏览次数:213

编者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自201912月开馆以来,一直秉持“语汇世界 言聚全球”(WordsWorlds)的立馆理念,致力于彰显世界语言多样性,汇聚全球知识。为全面开展人文交流、科普教育和学术研究,即日起,本栏目拟推出“藏品博览”专题,聚焦世界语言博物馆展品,陆续推送馆藏科普系列文章,以展陈世界语言多元面貌,向全球公众讲述世界语言文字故事。


走入“记:书写世界”的展厅,D2展区的《国语四千年变化潮流图》格外吸引眼球。它规模宏大,占去半面墙壁;它内容丰富,涵盖了汉语发展的漫长历史。本期“藏品博览”将带大家跃入这条汉语发展的长河,梳理汉语、汉字、国语文学的发展与流变。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简称《潮流图》)是黎锦熙先生在1926年为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绘制的。1929年再版发行,专门服务于国内的语言学初学者,补充了大量信息,方便初学者“执简驭繁,随时稽检”。我馆馆藏即是基于再版《潮流图》设计的。

《潮流图》使用了红、绿、蓝、黑四色印刷。全图被红线分为32个纵栏,代表了32个时段,公元前18世纪以前为一栏,公元前11世纪以前为一栏,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20世纪这3000年,每一个世纪为一栏,上面标有世纪顺序与中国朝代名。一条绿色的水系横卧图中,这便是国语变化的潮流;一条黑线将其从横向一分为二,上为“文字与语言”,下为“文学与文体”。全图用黑字与蓝字阐述了汉字演变、小学要籍统系与国语文学的发展。



潮流之上,文字语言

细览《潮流图》绿色水流的上部,可见一条绿色细流从左侧进入视野,直到11世纪,它才分为两支。这体现了黎先生对古文字与汉语关系的看法:“古文字多象物,一字或依语言而可读成两音,自成单音制而后,语言与文字渐分歧”,即公元前11世纪以前(周代以前),是语言与文字相合的时代,自周代以后,二者渐渐分离。

汉文字早期经历了图画文、殷契文、大篆几个阶段,秦代统一文字后以小篆为正写,以隶书为便体。公元1世纪有了草书,公元4世纪有了楷书,此后汉字没有发生大变化,只出现了行书及减笔字。

在语言方面,东汉末年起,有一支梵语潮流自外而来,在其影响之下产生了反切,发现了四声。唐宋之交,以三十六字母的产生为标志,梵语潮流真正汇入了汉语大河。元明之际,西洋语潮流也汇入汉语。这一潮流又可细分为三股,分别代表了对反切改良的推动、罗马字母的输入和语音学的东渐。进入20世纪后,汉语接纳了诸多支流,积蓄力量以澎湃之势向前奔涌。在这一时期,《潮流图》标注了两行文字:下面的一行是“官话字母,简字(音标文字)”,上面一行是“注音字母(国音统一)”。前者代表了清末卢戆章、王照等人发起的切音、简字运动,是国语运动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后者代表了1918年教育部公布的注音字母,是国语运动的第三期。



潮流之下,文学文体

目光移到《潮流图》的下半部分,自远古而来的绿色主线代表了荒古的口头歌唱文学,从商代开始另一条淡淡的绿线开始出现,上面标注了“《商书》《商颂》”。这一图示代表了黎锦熙先生对于文学起源的看法:“荒古只有口头歌唱之文学,尚未能笔之于书,书惟纪事。”口头歌唱文学在周代以《诗》为代表,并一源分为二派:一派是《颂》和《雅》所代表的贵族文学,它们渐渐远离口语;一派是以《风》为代表的民间文学,它们与口语相近。贵族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楚辞、赋、骈体文、律诗、律赋、骈散合一的桐城派等。民间文学后来衍生为歌谣、乐府、五言诗、俗文、语录、平话、北曲、南曲、昆曲、京剧、长篇白话小说,短篇白话小说等。《商书》、《商颂》所代表的纪事文学成为之后古史叙记文、诸子著述文、古体散文、八股文等的源头。

《潮流图》以潮流的汇合清晰展现了某一文体产生时所受的文学影响。以《楚辞》为例,它既属于贵族文学之流,又吸取了楚地民间歌谣,在图上就表现为民间文学一派分出的一脉与贵族文学相汇。文体的盛衰也反映在图中,文体的兴盛时期被描绘成宽阔的河面,渐衰以后则成为不绝如缕的细流。如骈体文之派始宽于汉末,束流于中唐;曲之流泛滥于元初,北曲、南曲、昆曲递嬗,清中叶之后渐收渐细,京剧起而代之。对照着标记时间的红线,我们可以看到《潮流图》的绘制与文学史一一相应,毫不马虎。

 

历朝典籍,琳琅满目

《潮流图》在再版之时,黎锦熙先生加入了大量蓝色字迹的内容,仍以中央横线为界,上方是小学要籍,乃是语言潮流的注脚;下方为文学要籍,与文学潮流相应。横线上方的小学要籍共有22类,167种,涉及作者144名。这些书目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据可循的,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学典籍,类名多用“[]”括起来,个别的用直线方框框起来,共有18类。另一类是参考书,类名使用浪线框起来。典籍间的继承关系全部用虚线标明。



横线下方的文学要籍共有173种,作者319名,包括体裁、流派56个。从上古的诰训谟誓命典、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到中古的乐府歌谣、五言七言、志怪小说、佛经译文、语体散文、话本,再到近代的词、曲、杂剧、传奇、长篇小说、明清八股、末诗,以至当时新兴不久的新诗、话剧、歌剧,各类文学典籍都是按照历史顺序排列。与上方小学典籍不同,文学典籍前后相承的关系不用虚线连接,而依靠所在的位置体现。为了避免相邻太近而致混淆,《潮流图》有时也使用波浪线把不同的传承脉络和不同的体裁分割开来。


 

汉字演变,源远流长

在《潮流图》的上部,黎锦熙先生梳理了汉语文字演变的简史,它可细分为四个小部分:汉字形体的演变,梵文字母和三十六字母,西洋人的注音罗马字,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

从黄帝时期到隋唐,《潮流图》主要展示了汉字字体的演变。其演变过程以分为七块:黄帝至夏为图画文,商为殷契文,周至秦为大篆和异文,秦至西汉早期为小篆,东汉至三国为隶书,最后一个时段则反映了隶变和楷书。《潮流图》取日月虎禾目五个象形字为例,罗列了各时期各体字形共计102个,形象地阐释了汉字字体变迁。



汉字形体的变迁至楷书而止,继之以《三十三个梵文声母与中国古代三十六字母对照表》。这里出现梵文字母是别有深意的:第一,这说明了梵文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展示了三十六字母与梵文字母的渊源。第二,梵文字母是绿色潮流中“梵语潮流”的代表,此处再次表明梵语对汉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于三十六字母,它是注音字母的大辂椎轮。黎锦熙先生曾有言:“注音字母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处?啊!它原是改良的一套‘见溪群疑’,革新的一副‘迦结冈庚’,它可以代反切之用。”



右边挨着梵文字母和三十六字母的,是利玛窦手书的注音罗马字(1605,它的旁边注有此当为罗马字注音之创始者。此处还提到了成书于1626年的《西儒耳目资》,旁边有批注:乃罗马字拼音之中国字典。” 利玛窦、金尼阁是最早用罗马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人,他们作为西洋语潮流的代表而列于表上。在西洋语潮流右侧是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拼音例表。这里仍以日、月、虎、禾、目为单音节的字例,以日头、月亮、老虎、禾苗、眼睛为多音节的语词例,分别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拼出,注音字母又分正写和便体。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是自明末以来,特别是清末以来数十年国语拼音运动的成就,在当时被认为是将要取代汉字的新文字,故而列于最后。




与下部绿色潮流部分类似,在这一部分黎锦熙先生也用蓝字标注了相配合的参考书目。这些内容注在汉字字体图例之下,有古契文参考书古篆及异文等参考书隶、隶变等参考书和其它古文字语言参考书举要四大类。在其它古文字语言参考书举要之下又分为古印章文字古声韵古词类文法三个小类,各列有书目。这一部分书目主要是清人的研究著作,亦有个别宋元时期的著作,它们是治古文字学及研究隶书的直接参考书,开列于汉字演变图例之下,位置大致与古文字的时代相应。为免混淆,这一部分书目与其他书目之间用浪线进行了分隔。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是我馆集系统性、学术性、科普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重要藏品之一,欢迎各位师生走入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驻足在这奔涌的潮流面前,品读汉语言文学历久弥新的故事。



参考文献:

黎锦熙.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黎锦熙(绘).黄复雄,和晓宇(编著).汉语四千年.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8.

陈宁. 汉语言文学的大河——读黎锦熙《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民俗典籍文学研究. 2018年第1. P244-258.

图片来源:

李夏夏. 黎锦熙为何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澎湃新闻. 201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