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研|讲座回顾——PUP文学系列研讨会第一讲: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国内主题学研究与发展思考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1-09-24浏览次数:151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学领域研究范式,促进跨年级、跨学段、跨领域学生间的学术交流,PUP(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Partnership)云端研学共同体推出文学系列研讨会,第一讲邀请英语学院博士生周丽娅介绍一种文学关系的研究方法和文学史的描述方法——主题学研究,并分享她对于国内主题学研究的思考。


在本期讲座中,周丽娅首先为听众介绍了国外主题学研究缘起,主题(Themes)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中心意旨;主题学(Thematology)则是包含文体、风格、意象等多个范畴的跨国别、跨地区、跨民族、跨时代的文学研究理论,以把握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动态发展进程。西方主题学研究起始于民俗学,一开始就具有跨文化和影响研究等比较文学的性质,后经历了质疑和正名,直到20世纪90年代,哈利·列文首次用由英文“theme”深化而来的“Thematology”一词替代了德语的Stoffgeschichte,从字面上统一了“主题学”的概念。


周丽娅将国内主题学研究概括为三个阶段。二十年代的早期实践首先出现在民俗学研究领域,以顾颉刚、鲁迅、郑振铎等一批学识及视野卓著的学者对于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发掘整理的自觉实践为先导;八十年代经历了西方主题学理论复归、引进、拓展,一批比较文学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发,由此打开了主题学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新世纪主题学的研究个案逐渐增多,研究范畴逐渐拓宽,理论不断完善,主题学的思想方法也已成为国内文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周丽娅针对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发展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三十余年来国内主题学研究在理论、领域、母题、文化转向和跨学科研究中均有拓展,但也存在成果相对集中、陷入类似早期西方主题学研究的巢臼、片面侧重中国古代文学的母题挖掘等问题,没有体现出主题学视角的优势和独特性。

经过了上述回顾,周丽娅引用多位比较文学学者的阐述,试图重新思考主题学研究的内涵与价值。


周丽娅博士的讲座引起了听众的广泛兴趣,在提问环节,线上和线下的观众踊跃提问,周丽娅博士均耐心地予以解答,大家纷纷表示会继续关注后续的PUP系列研讨会的活动。

相信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能够对主题学研究已形成初步的认识,并从周博士分享的内容中获得不少启发。PUP文学系列讲座活动仍在继续,9月29日中午11:50,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多功能厅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