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创|杨少婕:讲故事的人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1-10-10浏览次数:138

讲故事的人
文章发表于《大学生》第8期


杨少婕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本科生
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第一批志愿者
现任上外大学生文博工作协会会长


2019年1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博物馆开馆之初的第一批英文讲解志愿者,我有幸见证了它的诞生、成长,并在这里留下了我大学期间最值得珍藏的回忆。

第一届志愿者协会合影


1.星光下的赶路人

耳边施工的轰鸣,空气中建筑材料的气味,展板上晦涩的学术词汇,深夜空荡的校园,手机里密密麻麻的批注和满满当当的录音,共同构成了我2019年冬天的独特记忆。

2019年10月,上外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发布讲解员招募通知。我怀着憧憬填写了问卷,成为预备志愿者中的一员。

2019年11月26日,我通过层层培训和考核,成为博物馆英文讲解志愿者,负责校庆期间的外宾接待工作。

2019年12月7日,上外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举行揭牌仪式,我有幸同老师一起接待了博物馆的第一批访客——欧盟委员会口译总司司长Florika Fink- Hooijer、联合国全球传播部新闻和媒体司司长姜华。

如今我已记不太清校庆当天的讲解过程,反而是那些反复练习的日日夜夜,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的一部分。从我被选拔为英文讲解志愿者、负责校庆当日的外宾接待,到12月7日正式开馆, 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那两周里,只要一下课我就跑到馆里,听着老师讲解的录音, 对着只挂了一半的展板絮絮叨叨,直到宿舍楼快要锁门才匆匆赶回。

在准备过程中,我并没有撰写讲稿,我一直认为,纯背诵稿子的讲解是无法打动听者的,自由发挥才是讲解工作的“灵魂”。每一次讲解都有新的灵感、新的表达方式,每一次都是一场未知的旅程,讲解工作因此才变得无比有趣。所以我采取的准备方式是,一遍遍地在馆内走动,先熟悉馆内的所有展品和展板上的知识,再将所有的学术词汇进行翻译并记下来,最后再从头到尾灵活地组织语言来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过无数次卡壳,无数次语无伦次,无数次原地崩溃,然后又站起来继续练习……

如今回首,正是在那段时光里,我开始触摸到语言学的大门,开始了解上外的历史与荣光,开始钦佩前辈们筚路蓝缕的开拓历程,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传承者的责任,开始真正蜕变成一个上外人。

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


2. 给全世界讲故事的人 

如果问我,在担任英文讲解员的这两年里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讲故事的幸福。

我遇到过许许多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参观者,他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听我讲故事。我给他们讲人类语言诞生的故事,从亚当为动物命名,到女娲抟土造人;讲他们的母语所属语系的故事,从印欧语系到达罗毗荼语系;讲我的专业——日语诞生演变的故事,从万叶假名到吴音、汉音、唐音;讲上外高翻和语言研究院的故事,从《联合国概况》(第42版)的艰巨翻译工程,到编纂《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系列;讲我们汉字演变的故事,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

除了给外国人讲故事,我也给新来的志愿者们讲故事。博物馆志愿者协会成立后,我作为讲解部部长加入其中,负责新志愿者的培训和考核。我给新来的志愿者们讲博物馆的故事,讲之前来宾的故事,讲我们的故事。

我偶尔也听故事。我曾接待过一位从事翻译工作的先生,他在迈进博物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展厅时便激动不已。他细细描述了坐在同传箱里的感觉,然后顺着展板上的内容给我介绍起了翻译这个行业。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段充满惊喜的学习经历,你永远不知道,你面前的这位来宾将会给你带来怎样有趣的知识。

我也在尝试用更现代的方式为更多的人讲故事。去年,我主持了一项校级示范性导向创新创业项目,目标是为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建立多语种的语音导览系统。我们选取了馆内8件最有故事的藏品,包括语言地图、语言箱、居鲁士圆柱、《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越人歌》的故事、弹词开篇《洋泾浜》的唱片、女书作品和各个时期的外语教科书,录制了汉语、英语、日语和韩语四种语言的讲解音频,之后我们还会扩展到更多语种,并投放在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上,让每一个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听到我们藏品的故事。

女书作品


3.博物馆奇妙夜

“博物馆奇妙夜”是我们协会在举办活动上的首次尝试。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我们策划了以“博物馆奇妙夜”为主题的大型互动体验活动。从0到1,我们亲手为大家搭建起这个梦幻的夜晚。还记得我们在会议室里为活动的某一个细节反复讨论,在馆门口为灯笼的挂法比比划划,在烈日下搬运一箱又一箱的物料,为修改一张推送里的图片,在馆中加班至深夜……最终,我们的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半小时前,已经有参与者在馆门口排起了长队,活动当晚我们总共接待了400多位参与者,校内反响非常热烈。

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图


如今,我将作为上外大学生文博工作协会的会长,迎来在博物馆工作的第三个年头。这是一座承载我、滋养我、托举我的博物馆。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从这里走出去,但我将永远属于这里!


作者|杨少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