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研|藏品博览系列十二:阿尼“历险记”——纸草书的故事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2-07-15浏览次数:297

编者按: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自2019年12月开馆以来,一直秉持“语汇世界,言聚全球”(Words, Worlds)的立馆理念,致力于彰显世界语言多样性,汇聚全球知识。为全面开展人文交流、科普教育和学术研究,本栏目推出“藏品博览”专题,聚焦世界语言博物馆展品,陆续推出馆藏科普系列文章,以展陈世界语言多元面貌,向全球公众讲述世界语言文字故事。


在世界众多的民族当中,文字起源都与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中国古代流传着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而古代的埃及人则将他们的文字归功于智慧之神托特的创造。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主人公阿尼——一个一辈子都在和文字打交道的人,一起破解古埃及的文明密码,来阅读一本三千多年前特殊的“旅行指南”吧。


藏品坐标: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 第二展厅“记,书写世界”

阿尼纸草局部

(Papyrus of Ani,馆藏复制品,原件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


阿尼是谁


      根据埃及学家对我们的主人公——阿尼墓葬的研究,阿尼生前是古埃及新王国19王朝(19th Dynasty, New Kingdom,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2世纪)时期的一名书吏。他居住在当时埃及的首都底比斯(Thebes),有一位名叫图图(Thuthu)的妻子。在识字人口仅占总人口数1%的古代埃及,书吏代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除了书写、记录文书档案的本职以外,还会参与到帮助法老征税、采矿、建设金字塔等社会管理工作。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阿尼的一位老前辈身上,一窥当年这些“公务员”的日常工作状态。


 

坐着的书吏(The Seated Scribe,馆藏复制品,原件现藏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图片来源:https://collections.louvre.fr/en/ark:/53355/cl010006582


      这尊古王国(Old Kingdom,公元前27世纪-公元前22世纪)时期雕像的复制品目前陈列于本馆“古文字模拟洞窟”处,表现的形象正是一名端坐的书吏。如果仔细观察卢浮宫的原件还可以发现他的眼睛四周都用深墨绿色的眼膏(中埃及语作wADw, 与wAD“绿色、孔雀石”同源)描了眼线,据说可以防止蚊虫和紫外线灼伤,同时也象征着“荷鲁斯之眼”。书吏的上半身裸露,下身穿着白色的亚麻布短裙(中埃及语作Sndw.t),盘腿赤足坐在地上。在翻开的纸草卷后面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挺着一个小小的“啤酒肚”,可见当时书吏的生活条件十分优渥。


 

左图:表示“书写”的圣书字定符,包含调色盘、墨块和灯芯草笔组成的“书吏工具包”;

右图:木质调色盘,上下两孔分别盛放红、黑两色墨块,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560805


阿尼纸草上写的是什么?


      看过《木乃伊》(The Mummy)等古埃及主题电影的读者想必对亡灵书(Book of the Dead)这一名字并不陌生。在不少影片里,亡灵书往往被具象为一本黑色的大书。然而“亡灵书”之名实有一定误导之嫌,因为它其实并不是一部内容固定的作品。“亡灵书”一词来源于1842年德国埃及学家卡尔·理查德·莱普修斯(Karl Richard Lepsius,1810-1884)汇编出版的托勒密亡灵书,他首先将这一文献命名为“das Todtenbuch”,译成英语就是“Book of the Dead”。在今天看来,这种命名的方式无疑带有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色彩。和其他的一神教一样,基督教以宗教经典为根本,所以很看重“书”的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 Era,1837-1901),许多人会认为亡灵书是古埃及的《圣经》。实际上,亡灵书是古埃及众多墓葬文书的一种形式,其前身是金字塔铭文(Pyramid Texts)和棺木铭文(Coffin Texts)。直到古埃及历史的后期,亡灵书才被记录在巴哈里(Deir el-Bahari)、阿拜多斯(Abydos)、麦迪纳特·哈布(Medinet Habu)等地的神庙当中,在此之前它都只是松散的咒语集合,内容和顺序远没有《圣经》和《古兰经》等宗教经典这般固定。

      亡灵书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包括死者亲属和祭司哼唱的经文、木乃伊制作者使用的咒文、祭司在葬礼上使用的祷文、死者陈述自己无过错的申诉文等等。我们馆藏的纸草书局部上就包括其中最重要的30B咒文,这一咒文也多见于陪葬的圣甲虫胸饰背后,记述的是阿尼与自己心脏的“对白”,目的是防止他的心在冥界审判之时违抗主人,以下为金寿福教授《古埃及<亡灵书>》中的译文。


30B咒文翻译


      当然,无论是描绘在旅途上会遇到的种种情形的“地图”也好,还是告诉死者如何回答各种妖魔鬼怪刁钻提问的“小抄”也罢,亡灵书最主要目的都是帮助死者穿越传说中困难重重的冥界杜阿特(Duat),顺利到达新的世界从而获得永生。因此,当时的人们就把这类文献统称为“有关重见天日的咒语”,圣书字(hieroglyphs)写法如下,转写为“rw(咒语) nw(关于) prt(走出) m(在) hrw(白天)”,中埃及语读作* /ruː nuː pɛrɛt ɛm hɛruː/。


“亡灵书”的圣书字写法,阅读顺序(可依照动物的朝向判断)从左向右


      也许大家对“圣书字”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提到“埃及象形文字”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自从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 François Champollion,1790-1832)成功破译罗赛塔石碑以来,包括他的竞争对手、英国学者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 – 1829)在内的埃及语言学家们发现圣书字这一书写系统的组成其实比较复杂,包含了音符(phonogram)、意符(ideogram)和定符(determinative)三类不同的符号,因此在文字学上一般将其归为“意音文字”,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象形文字”的范畴。


《破解古埃及:一场激烈的智力竞争》书影,该书还原了商博良与杨“两强争霸”破译圣书字的故事


      与刻在石碑(如方尖碑)上的埃及圣书字的书写材料不同,用于丧葬仪式的亡灵书一般在纸莎草卷上写成,因此其主要使用的书体也被称为草写圣书字(cursive hieroglyphs)。随着时间的推移,圣书字逐渐和有大量连字(ligature)、图像性弱、书写方向固定的僧书字(hieratic)并行使用。而圣书字、僧书字又与后来在下埃及三角洲地区兴起的民书字(demotic,也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僧书字)一起,并称为古埃及的三大文字书体。


罗赛塔石碑,自上而下依次为埃及圣书字、民书字和希腊文(The Rosetta Stone,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

图片来源: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Y_EA24


阿尼纸草上画了些什么?


      作为目前发现的插画最为精美的亡灵书文本之一,阿尼纸草卷轴完全展开后的长度有67厘米,在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里展示的复制品仅是其中的局部片段,而它所记载的恰恰是整个冥界“穿越之旅”中最精彩的两个环节:“玛阿特(Maat)神殿的审判”和“觐见冥王奥西里斯(Osiris)”。接下来我们就参照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原件图片,为大家揭秘这幅“连环画”中丰富的细节。


阿尼纸草-第三幅(Frame 3)

图片来源: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Y_EA10470-3


第一个场景“玛阿特神殿的审判”涉及的形象繁多,可大致分为上、下两部分。画面下方正中有一架天平,天平左侧罐中的装着阿尼的心脏,这是他生前善恶的“居所”;天平右侧则放着一根鸵鸟羽毛,它是正义女神玛阿特的化身;天平的正上方站着一只狒狒,是智慧之神托特(Thoth)的一个化身;天平下方我们可以看到胡狼头的死亡之神阿努比斯(Anubis),正在移动天平的游标,作出公正的判决。根据古埃及的神话传说,如果一个人生前品行端正,那么他的心脏将与羽毛等重;而如果生前作恶多端,心脏就会重于羽毛。此时,天平另一侧的心脏、棺材中的躯体和象征自由灵魂的巴(Ba,表现为一只站在塔楼上、长着人头的鸟)等部分都会立即被怪兽阿穆特(Ammut)吞噬。我们看到画面右侧鹮首的智慧之神托特手持灯芯草笔和纸草纸,像一位人间的书吏一样,准备着记录审判的结果;他身后有着鳄鱼头、狮子和河马身体的阿穆特则贪婪地注视着天平上的心脏,盼望着能够饱餐一顿。与此同时,阿尼和图图两人恭恭敬敬地立在天平左边,紧张地等待着审判的最终结果。在画面的正上方,长着猎鹰头的拉·哈拉胡提(Ra-Horakhty)带领着亚图姆(Atum)、舒 ( Shu)、泰芙努特(Tefnut)、盖布 (Geb)、努特( Nut)、伊西丝和奈芙蒂斯(Isis and Nephthys)、荷鲁斯(Horus)和哈托尔(Hathor)这九位神灵以及胡和莎(Hu and Sia,分别是权威和感知力的人格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十二神陪审团”。他们正居高临下,监视着冥界审判的整个过程。

阿尼纸草-第四幅(Frame 4)

图片来源: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Y_EA10470-4


      馆藏纸草上的第二个场景“觐见冥王奥西里斯”发生在“玛阿特神殿的审判”之后,可以分为左、右两部分进行解读。画面的左侧引领阿尼的是长着猎鹰头的荷鲁斯,他是冥王奥西里斯之子,也是人间之主、法老的保护神,因此头上戴着红、白两色的法老头冠。在画面正中,阿尼跪倒在地供奉上鹅肉、面包和酒等丰盛的祭品,左手握着象征权力的塞赫麦杖(Sekhm,中埃及语作sxm,和sxm“力量”同源,其阴性形式sxm.t就是母狮头的女神塞赫麦特Sekhmet),举起右手表明自己的清白并祈求得到永生的授记。画面的右侧有一座庄严的神殿,屋顶上有圣蛇(Uraeus)和神鹰组成的装饰图案。神殿正中坐着的是绿色皮肤的冥王奥西里斯。他手持象征权威的链枷和曲柄杖,头上戴着由白冠和鸵鸟羽毛组成的阿泰夫头冠(Atef)。奥西里斯面前那支睡莲上的四个小人象征着荷鲁斯的四个儿子,而他身后的女神则是头顶王座(中埃及语作jst)的伊西丝以及头顶围墙和篮子(中埃及语作nb.t-Hw.t)的奈芙蒂斯两姐妹,她们都是逝者的保护神。

      诚如金寿福教授在《古埃及<亡灵书>》中所言,古代埃及人认为“冥界是一个充斥着未知和危险的地方,不过那里也是所有生命的来源”。透过分析阿尼纸草上神秘的文字和图像,我们可以发现亡灵书中书写和描绘的内容其实既是古埃及人对来世期盼和惧怕交织的复杂观念的缩影,同时也是当时上层贵族饮食起居等真实生活场景的写照。本文以多件博物馆藏品为基础,简要介绍古埃及书吏阶层和文字系统的情况,着重分析三千多年前阿尼“历险记”中心灵审判的过程。而在审判之前,阿尼会遇到哪些严酷的考验?在审判之后,他最终到达的“天堂”又是什么样的?您可以在接下来的Ted-ED视频当中,继续寻找答案。我们也期待大家带着新的视角来馆参观,近距离感受古埃及语言文字和历史文明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金寿福,2016,《古埃及<亡灵书>》。北京:商务印书馆。

2. (英)莱斯利 、(英)罗伊·亚京斯著, 黄中宪译,2007,《破解古埃及:一场激烈的智力竞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 (英)马克·科利尔、(英)比尔·曼利著,陈永生译,2015,《古埃及圣书字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

4. Allen, J. P. (2010). Middle Egypti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Hieroglyphs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Faulkner, R. (2010). The Ancient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6. Foy, S. (2017). Book of the Dead : Becoming God in Ancient Egypt. Chicago: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7. Pinch, G. (2004). Egyptian Myth: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另:文中部分内容于颜海英教授“文本、图像与仪式:古埃及神庙中的《亡灵书》”讲座后作了增改,在此亦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