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研|兰台文博系列讲座十七:数字人文与新文科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3-03-28浏览次数:36

编者按

图片

上海外国语大学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自建馆以来,一直致力于档案和校史,以及中外语言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展示工作。董必武曾曰“典读训诰,宝之无佚。只字片言,亦所珍惜。”为进一步研究上外档案文献、延续上外文脉精神、推动中外文化交流,2021年推出“SISU兰台文博”系列讲座,聚焦档案和文博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汇聚知名专家学者,传承大学精神和文化基因,创建新理念、新思想、新精神的前沿和资政襄政、立德树人、繁荣学术的阵地。相信该系列讲座将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拓展我们的学术视野。


讲座题目

数字人文与新文科


主讲人

冯志伟教授


讲座时间

3月31日14:00-15:30


讲座地点

线下:世界语言博物馆多功能厅

(* 线下参与讲座互动答疑,还可获得博物馆精美文创奖品!)

线上腾讯会议 ID:281-201-621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又叫做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或人文科学中的计算(Computing in the Humanities),它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研究传统的人文科学的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科学领域的普及应用。本讲座介绍数字人文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说明数字人文与新文科的关系。


主讲人简介

图片

冯志伟,1939年生,中国计算语言学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两次研究生毕业,20世纪70年代首次测出汉字熵为9.65比特,为汉字多八位编码提供了语言学支持。法国留学时师从国际计算语言学学会第一任主席Vauquois,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把汉语译为多种外语的机器翻译系统,是第一个出席国际计算语言学顶会COLING的中国学者。长期从事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曾在德国、韩国的大学担任教授,讲授自然语言处理课程,出版论著3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主持研制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国家规范3项,参与研制国家标准13项。担任国内外著名杂志编委,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文信息学报》顾问,《中国科技术语》副主编,工作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2006年获奥地利维斯特奖,2018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NLPCC 杰出贡献奖,2021年获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士称号,2022年获香港圣弗朗西斯科技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