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博大讲堂系列五十七:语言与多语制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3-04-16浏览次数:38

编者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自2019年12月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彰显世界语言多样性,汇聚全球知识,融语言本体与语言教育研究于系列学术活动中。为助力实现“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2021年春季学期推出语博大讲堂系列讲座,聚焦语言与生态、语言与哲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与学科、语言与法律、语言与外交、语言与课程、语言与传播、语言与区域国别、语言与教师、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研究、语言与教育、语言与人工智能等专题,汇聚知名学者,纵论多维语言。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曰:“我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边界。”相信语博大讲堂系列讲座将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素养,拓展我们的世界。



内容摘要

      联合国多语制的具体内容随着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在第一阶段(1945年-1969年),多语制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原则,规定了5种官方语言和2种工作语言,西班牙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第二阶段(1970年-1999年),许多成员国抱怨本组织语言使用不平衡,要求将多语制上升为联合国核心价值,并设立多语问题协调员。在这一阶段,中文地位逐渐上升,阿拉伯语进入联合国,德语获得一定地位。在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联合国致力于提升语言问题的关注度,设立国际语言年(2008年)、国际土著语言年(2019年)、“国际土著语言十年”(2022年-2032年),并为6种官方语言设立“联合国语言日”。然而联合国多语政策实施面临多重可能,系统内大多数机构选择英语为唯一工作语言。本世纪以来,联合国开展了3次多语制落实大检查,联检组分别在2002年、2011年和2020年提交了评估报告。不过,由于缺乏核心成员国的支持,加上经费紧张,人力资源短缺,以及不同成员国的语言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语言平等并没有真正成为内部共识,联合国系统内英语“一语独大”的局面难以改变。


主讲人简介




      方小兵,语言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副主编,学术集刊《中国语言战略》执行主编,丛书“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主编;担任国际城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编委及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