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脉 | 口述校史 陈永志:桃李芬芳三十载,一心耕耘外汉人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3-03-31浏览次数:33

前言/ Preface



      1988年,陈永志从上海师范大学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今上海外国语大学,简称“上外”,下同)对外汉语系(简称“外汉系”,下同)工作。此后数年,他作为教授见证并亲历了外汉系的改革和发展。202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史馆组织师生前往陈永志教授家中,唤醒那段属于外汉系的独特记忆。


1

谈对外汉语系架构

忆留学生中文教育


上外的对外汉语系成立于1984年,1985年9月开始招生,分别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与外事管理两个专业、并承担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公共课、留学生中文教学(即承担此前由外国留学生中文学习部负责的教学工作),原有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也并入外汉系。1988年,陈永志调入上外时,外汉系的基本架构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相对稳定。据陈永志回忆,学校当时开设留学生短期班,由留学生办公室(简称“留办”,下同)负责招生和管理。教学工作主要由留学生中文教研室承担,也有少数其他教研室的教师参与。这期间留办和外汉系两者同属一个党总支,但行政却各自独立。留学生的教学归外汉系管理,编制和财务都在外汉系,但是,留办是独立的,其财务也是独立的,当时留学生教学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是留办负责的参观及文化活动;一是留学生中文教研室负责的中文教学。


陈永志认为,上外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留学生中文教育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贡献:一是起到了辐射效应,将上外的留学生中文教育宣传出去,让更多留学生了解到上外这个平台;二是积累了教学经验,奠定了学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基础;三是提升了管理水平,经过这一时期的探索与发展,上外的留学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尽管如此,该时期留学生中文教育的弊端仍很明显。一方面,当时的短期班是非学历、非正规的教育;另一方面,留学生中文教育没有纳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这个重要资源。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上级学科,也是留学生中文教育的理论支撑。尽管学生在学习中会学到相关内容,但其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2

遇棘手难题

萌改革之志


面对留学生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陈永志萌发了改革的想法。陈永志调入上外时校长胡孟浩希望他着力探索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规律及怎样向和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时任系主任的陈永志开始着手改革,整合外汉系和留学生中文教研室的资源,发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的优势。后经向教育部与国家汉办申请,学校成功获批创办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四年制,留学生教育也因此实现从非正规办学向正规办学、非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的转变。改革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模式,设想初期仍保留短期班,但根据学生所学年限提供修学证明,学时累积四年后发放毕业证书。在此期间,确定课程设置、编写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在改革正拟实施之时,学校于1993年底决定将外汉系提升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改革的任务也就由学院承担了。遗憾的是,原计划筹建的中国文化研究室因种种原因未能建成。


来上外工作后,陈永志调整了外汉系的个别课程的设置。当时外汉系的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学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公共课共用同一本教材,该教材不能显示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于是陈永志依据自己的教学积累,在外汉系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同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集体编写《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为公共课教材。此外,陈永志自己做学生时,老师晚上额外的辅导课,为师生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有鉴于此,他每月也都会开一个小时的教学座谈会。前半个小时他向学生提问,检查其学习情况,后半小时则由学生对其教学提意见,座谈会后半小时,他留在办公室,学生可再次提问或开展进一步交流。正是通过这种面对面交流,陈永志获取了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这既促进了教学相长,也推动了外汉系课程质量的提升。


3

论人才培养

谈独到见解


上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改革外语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从单一语种(专业)到“外语+专业”“外语+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外汉系以“汉语+英语”的模式,也培养了大批既有汉语专业基础,又具有突出英语能力的优秀人才。遗憾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招收留学生,而留学生多来自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用英语对这些国家的留学生讲解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就有很大的局限。


针对这一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陈永志根据多年教学和管理经验提出建议:一方面,外汉专业应根据国家需求做好人才储备,确定不同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生选择某个语种专业,则前两年学习该语种,大三年级后再集中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毕业后可获得双学士学位。这样培养的学生既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又具备较强的汉语能力,能较好担负向不同母语的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任务。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专业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对外汉语专业应增加世界史,国别史和中国哲学史等课程,还需加强建设中国文学欣赏类课程。此外,学校外汉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目前分别由不同的学院负责,如果未来能实现统一管理,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专业和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提高外汉专业学生的整体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