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研 | 【讲座回顾】历史中的大与小——如何给普通人讲历史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3-12-18浏览次数:10

SISU文研 | 【讲座回顾】历史中的大与小——如何给普通人讲历史

2023年12月1日,上外校友、著名作家马伯庸受邀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带来以“历史中的大与小——如何给普通人讲历史”为主题的讲座,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分享了历史叙事技巧,通过列举丰富案例走进了历史的切面,见微知著,管中窥豹,充分探讨了当代人着眼历史的可能视角。



“讲故事”的妙用

讲座伊始,马伯庸用自身经历生动展现了“讲故事”的技巧对于有效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提出文化交流有时不单单在于语言,也在于讲故事的能力。正如《人类进化史》一书中提到,讲故事让大脑中同叙事有关的区域被激活,因而通过讲故事传递的信息比其他途经传递的信息更便于人们记忆。


接着,马伯庸用两个例子说明了如何给普罗大众讲故事。首先是敦煌的经卷,正面是晦涩难懂的经文,翻转过来却是一个手绘的小人。遥远的经书刹那间因为一个无聊到画画的古人而变得亲切可爱。第二个例子是一张废弃的《兰亭集序》,因为两个笔迹失误而弃笔,恰如大学生的论文写到一半因电脑死机前功尽弃。尽管古今所处的时代环境大相径庭,人性的相通却消弭掉时间的距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



同一份思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家喻户晓的诗句反映着远行游子共同的牵挂。玄奘年少离家,远至天竺取经,功绩斐然,四十年后老来还乡,发现亲人皆亡,家里只剩下一位老姐还在世。父母的坟前,精通佛法的一代高僧痛哭流涕(“追惟平昔情不自宁”)。马伯庸曾经在西安把玄奘的故事讲给外地来打工的编导朋友,对方听完便急切地想要给家人打电话。高僧玄奘和当代普通人在此刻都成为了有血有肉的人,古今中外对于亲情的眷恋,不外如是。


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简中,有两封历史记录最早的平民信件。其中的一封的作者是老二黑夫,简单问候母安后,黑夫开门见山向母亲要钱和夏衣。另一封则是三弟惊的家书,同样是开口向家里要钱,连说三个“急”字,缺钱程度可见一斑。马伯庸戏称,“这代表了两代大学生(向家里要钱)的风格”。这样两封看似平平无奇的家书,结合其从大哥衷的墓穴中发掘出,和两人从军的背景,不难推测出一段迟迟未归的服役以及背后家人苦苦等待的煎熬,更可想象出秦朝无数平民家庭的心酸。古有一将功成万骨枯,而仅是这样“两骨枯”就足以令闻者落泪。

因此马伯庸指出,只有找到古人与现代人的情感连接,历史故事才能真正传达给千年后的我们。



不普通的历史

马伯庸随后分享了在南越王宫博物馆见到的两个竹简。两棵北方胡枣树被编上序号,配以果实数量的信息。做下这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的人是南越王赵佗,秦始皇时期作为将领攻打南越,秦灭后建起南越国,直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享年103岁,一共统治岭南81年。一生丰功伟绩,政治权谋无数,在一批枣树前也仅仅是一个饱经沧桑、远离故土(恒山郡,在今河北省)、寂寞无聊到用枣树慰乡愁的老人。


铭文砖是刻有文字的城砖,由黏土和泥混合而成,送去烧制前砖匠可在其表面刻画,多出现于汉代。在马伯庸的讲述下,一块块砖就是一个个砖匠的“树洞”:有的写着不知所云的口头禅“是是是”;有的抒发着苦闷情感(“为将奈何吾真愁惶”“掩辛间五内若伤何所”);有的题诗一首,记录一代“996社畜”对工作的抱怨。而曹操宗族墓地砖铭中,有一块砖豪迈地写出:


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径冤我,人不知也。但抟汝属,苍天乃死,当搏……


——建宁三年,公元170年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在黄巾起义喊出这句口号的14年前,有一位普通的砖匠早已刻下积压的不满,而被压抑的民愤或许在彼时已得到积累,东汉末年不断被激化的社会矛盾早已渗透在诸多角落。


另一块砖则书写了截然相反的愿望:


姓朱江乘人居上描大岁庚子晋平吴天下太平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撤江乘地名。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天下之时,这位姓朱的普通人始终保留东汉人的身份认同。数十载三国战乱人生,伴着随时被卷入战场的担忧,最终等来“宁为太平犬”一朝得愿的欣喜。厌倦战争,也许不只是一个人的心理,而是千万个和朱某一样的老百姓的愿望。马伯庸表示,民心所向,人心斯至,正是千万个普通人的共同愿望汇成了历史江河,滚滚向前,正是他们诠释了三国乱世从何而来,因何而终。推动文化交流的关键不光在于讲好一个个故事,也体现在用何历史观看待问题,即站在人民史观的视角把握历史潮流的不变本质。

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在座师生就讲座内容与阅读经历提问,马伯庸对相关问题一一解答,作为主讲人,他指出对于历史的解读不免主观推断,作为写故事的普通人更应着力于文本的说服力;作为与会同学的学长,他鼓励同学们不忘对中华文化的本能渴望,保持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加深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并用自身就业经历现身说法,希望同学们发挥优势专长,找到自己的定位;作为历史爱好者和写作者,他提到历史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理解也是历史本身的乐趣所在,人生体验才是我们理解历史的素材来源。他也表示,自己将保持真诚的初心继续书写,在芸芸众生中找到共鸣的读者。

两个小时的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此讲座为纪念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开馆四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关注微信公众号“上外档案校史博物”了解更多系列活动信息,更有精美的博物馆文创奖品等你来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