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研|藏品博览系列八:纸币上的阿拉伯字母

发布者: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发布时间:2021-12-16浏览次数:250

编者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自201912月开馆以来,一直秉持“语汇世界 言聚全球”(WordsWorlds)的立馆理念,致力于彰显世界语言多样性,汇聚全球知识。为全面开展人文交流、科普教育和学术研究,即日起,本栏目拟推出“藏品博览”专题,聚焦世界语言博物馆展品,陆续推送馆藏科普系列文章,以展陈世界语言多元面貌,向全球公众讲述世界语言文字故事。


藏品坐标: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记,书写世界”展厅“文字的艺术与技术”展区

捐赠者:罗东平      捐赠时间:2021年5月


一、什么是阿拉伯字母

沙特里亚尔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图中这样蚯蚓一般的文字,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对应阿拉伯语的阿拉伯字母吗?

其实就和源于拉丁语的拉丁字母推广到了全球各地使用一样,阿拉伯字母(下简称“阿字”)和阿拉伯语(下简称“阿语”)也不是绝对的绑定关系,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语言采用阿字的派生系统来进行书面记录——这些语言在本文中将会重点介绍。

为了严谨起见,本文将阿字(Arabic abjad)及其所有派生字母的总和称为“阿拉伯系字母”(Arabic script,下简称“阿拉伯系”),其中还包括波斯字母、乌尔都字母等等。


二、阿拉伯文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阿字对应的英语是Arabic abjad而非Arabic alphabet,这是因为它是一种辅音音位文字,只记录辅音(并用半元音协助表示长元音),但没有独立的元音字母,短元音只能靠附加符号表示——这与有元音字母的“全音位文字”(alphabet,如拉丁字母)不同。

辅音音位文字的出现与亚非语系中辅音占绝对优势的特点息息相关,尤其是在阿语所属的闪语族中,辅音可以套入由不同元音和附加辅音构成的“词式”中表示不同语义,就好比是将未知数x, y, z套入一个个公式中一样。这套体系高度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靠语境推测出词式及其对应元音,将元音一个个写出反而会变得麻烦。——这和汉语的多音字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单看“长”字可能无法确定读音,但放入语境时就能知道是cháng还是zhǎng。

此外,阿字从右往左书写,通常以词为单位连写。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字母往往有“独用/与后连/与前后连/与前连”四种形式,如表示/b/的⟨ب⟩的四种形式依次从左到右为⟨ب,بـ,ـبـ,ـب⟩(横线代替前后的其它字母),但其实只要根据其标志“下方有一点”就能辨认;另外有些字母不能连写,只有独用和与前连两种形式,如表示/d/的⟨د⟩仅⟨د,ـد⟩两种。

 

说完文字,再来看看阿语本身。全球有3亿多阿语母语者,另有2亿多人作为第二语言使用,广泛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其中有22个是阿拉伯国家(评判标准在于是否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包括12个亚洲国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也门)和10个非洲国家(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吉布提、索马里、科摩罗)。


深绿色部分为阿语占主体的地区,浅绿色则是作为少数族裔的语言


然而,尽管使用人口庞大,但其内部方言差异巨大,不同地区的阿拉伯人难以用自身的口语沟通。不过由于标准阿语الفصحى(ʾal-Fuṣḥỳ)的存在,阿语可以在书面上统一——这种现象称为“文白分离”,与白话文运动前我国汉语地区的情况类似,尽管各地说不同方言,但统一用文言文书写。


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纸币上的阿文是统一的。接着我们来看几个阿拉伯国家纸币的例子:

1. 埃及:埃镑


埃镑是جنيه,在埃及阿语中读作/giˈneː(h)/(对应标准阿语/d͡ʒuˈnajh/),源自英国曾经的货币单位guinea“基尼”。在英国殖民期间改用pound称呼,汉语亦基于此译作“镑”。

图中所示为100埃磅,正面是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أبو الهول(ʔabū ʾl-Hawl字面义“恐惧之父”),反面是苏丹·哈桑清真寺。值得一提的是,反面是和阿字配套的“阿语数字”,而我们中国人熟知的欧式阿拉伯数字在阿拉伯国家并不常见,二者其实都是印度数字的变体。


2. 黎巴嫩:黎巴嫩镑


黎巴嫩镑的阿语是ليرة(līrah),法语是livre。“līrah”又译作“里拉”,和法语livre都源自拉丁语lībra,原指重量单位,后延伸到货币单位。

黎巴嫩在一战后由法国委任统治,所以法语也在黎巴嫩广泛使用,货币上印有阿法两套文字。由于黎巴嫩常年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图中所示的是最大面额10万黎巴嫩镑,上面印有国树——雪松。


3. 索马里:索马里先令


索马里先令的阿语是شلن صومالي,索马里语是Shilin Soomaali(也即图中采用拉丁字母但不是英文的部分)。

索马里是个相对特殊的阿拉伯国家,尽管阿语和索马里语都定为官方语言,但实际上多数人的母语是索马里语(属亚非语系库施语族),阿语仅作为第二语言使用。


4. 厄立特里亚:纳克法


纳克法的阿语是نقفة或ناكفا,提格里尼亚语是ናቕፋ /naχ’fa/,都在正面右侧。

值得一提的是,厄立特里亚不是阿拉伯国家,但提格里尼亚语(属亚非语系闪语族)、阿语和英语是最常用的三种工作语文。其中,提格里尼亚语和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语等均采用格厄兹字母(常误译作“吉兹”)书写。


三、其他西亚中亚南亚国家的阿拉伯字母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阿字和阿语没有绝对的绑定关系,在阿语以外还有很多语言采用阿字的派生系统书写,现在这些语言主要集中在西亚、中亚和南亚,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一方面,尽管在书写上千差万别,但它们确确实实和欧洲的英语、法语、俄语等等拥有共同的祖先;而另一方面,就算它们从阿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词汇,在源头上仍与阿语毫无关联。以下来看三个国家的例子:

1. 伊朗:里亚尔/土曼


2020年伊朗宣布更改货币,将原本的里亚尔以10000:1兑换为新版的土曼,以应对通胀危机,但目前仍处于交替过程中。图示为10万里亚尔,正面是伊朗开国元勋霍梅尼,反面是在设拉子的诗人萨迪的陵墓。“里亚尔”(ريال)来自以前西班牙的货币单位real,“土曼”(تومان)则源自蒙古语түмэн“万”。

伊朗的官方语言为波斯语,属印度-伊朗语族下的伊朗语支。广义的波斯语包括伊朗境内的“达利波斯语”、阿富汗境内的达利语和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



上图为波斯字母表,在完全保留了28个阿字的基础上加入了4个新字母(用红圈表示),从而表示波斯语独有的音位。当借入阿语词时,波斯语会“照搬阿语拼写”(这点在其它阿拉伯系语文中也很常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阿语音位在波斯语中都能区分,上图中所有框出的字母在波斯语中都存在一音对应多字的可能(用同一颜色框出的字母发音相同),像/z/甚至对应四个字母,书写上究竟怎么区分只能强行记忆。

举个例子,比如阿语的حديث/ħadiːθ/“圣训”借入波斯语后,由于波斯语不存在/ħ/和/θ/音位,所以只能同/h/和/s/合并,读成/hædiːs/;然而这种语音形式也可以写成هدیس,二者在阿语中能够区分(可读作/hadiːs/),但在波斯语里读音就是相同的。


2. 阿富汗:阿富汗尼


阿富汗尼的普什图语是افغانۍ(afġānәy),其中afġān是词干部分“阿富汗”,-әy是表从属的后缀。而英语中对阿富汗国名的称呼来自波斯语افغانستان(Afġān-e-stān),后面的-stān表示地点(中亚其它带“斯坦”的国家名称多数也如此构词,并且和英语state同源)。图中所示为1000阿富汗尼,正面是马扎里沙里夫清真寺,反面是坎大哈的阿赫马德沙陵墓。

普什图语和达利语共同作为阿富汗的官方语言,同属伊朗语支(其实“伊朗语”只是一个谱系分类上的级别,并不等同于“伊朗境内的语言”)。以下是普什图字母表:



普什图字母也全部继承了阿语的28个字母(意味着也有“照搬拼写”的现象),但又加上了多达18个字母(红圈的4个和波斯字母一致;蓝色部分表示普什图语独有,圈代表辅音,框代表元音),形成了一套较为复杂的体系。识别普什图语的标志性特征在于4个下方带小圈的字母,分别用于表示卷舌音/ʈ, ɖ, ɽ, ɳ/。


3.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卢比



巴基斯坦卢比的乌尔都语是روپیہ‎(rūpayah),和印度卢比रुपया(rupayā)都源自梵语रूप्य(rūpya)“银制品”。图中所示为1000巴基斯坦卢比,正面是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反面是首都伊斯兰堡的费萨尔清真寺。

巴基斯坦的语言情况较特殊。由于印巴分治中最重要的是宗教问题而非民族问题,巴基斯坦国界的确立主要取决于穆斯林分布情况,乌尔都语便充当了穆斯林间通用语的作用。但事实上,母语者最多的语言是旁遮普语,而乌尔都语母语者并不算多。

乌尔都语属印度语支,不同于上面提到的波斯语和普什图语。单就语言本体而言,乌尔都语和印地语非常接近,二者常常被统称为“印度斯坦语”,只是一些词汇的来源以及书写形式不同。



作为印度语支的一员,乌尔都语有丰富的送气辅音(上图红框),这套复杂的音系使其打破了一个约定俗成——通常来说,阿拉伯系语言用一个字母对应一个音位(而不是像英语⟨sh⟩这种两个字母对应/ʃ/一个音位),而乌尔都语中引入了⟨ھ⟩来和其它辅音字母构成字母组合,如/tʰ/是⟨ت⟩/t/+⟨ھ⟩/ʰ/的组合⟨تھ⟩;相比之下,使用天城体的印地语则均用一个字母(可比较⟨त्⟩/t/与⟨थ्⟩/tʰ/)。

此外,有阿语基础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上图中的字母形态似乎有点奇怪?是的,这正是以乌尔都语为代表的一些巴基斯坦境内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用“波斯体”نستعلیق(Nastaʕlīq)书写;而其它阿拉伯系语言则通常采用“誊抄体”نسخ(Nasḫ),至于波斯体则仅作为装饰性的文字存在(但微信公众号不支持波斯体,所以上文中没有显示出字体差异)。可以比较下图中两段阿语和乌尔都语文本:


四、已退出舞台的阿拉伯字母

曾经,在西方殖民亚洲和非洲之前,阿字和伊斯兰教有着比现在更加广阔的传播范围,从西非到东非,从南亚到东南亚,都能见到阿拉伯系字母的身影。如今,尽管有许多地区的阿字使用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可在纸币上一窥当年的情形。


1. 尼日利亚:奈拉


奈拉的豪萨语是naira(或nair̃ā̀),用阿贾米字母写作نَيْرَا,在正面左下角。

尼日利亚是个语言数量极其丰富的国家,使用人口排前三位的语言依次是豪萨语(北部)、约鲁巴语(西南)和伊博语(东南);由于任何一方都没有人口的绝对优势,无论确立哪一种作为官方语言都会导致其它两方的不满,所以仍保留殖民者的英语作为唯一官方语言——这一点在非洲和拉美很常见,殖民者语言实际上成为了不同民族间沟通的桥梁。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语言,绿色属尼日-刚果语系,黄色和灰色属亚非语系,紫红色属尼罗-撒哈拉语系


豪萨语属亚非语系乍得语族,尽管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但仍然作为遍布西非的通用语存在,母语者加二语者接近1亿。阿贾米字母(Ajami,源自阿语عجمي“外国的”)曾经是豪萨语的书写载体,此外还一度用于书写西非的约鲁巴语、富拉语,东非的斯瓦希里语等等。


2.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林吉特


林吉特的马来语是Ringgit,用爪夷字母写作ريڠݢيت,本义是“锯齿状的”,原指锯齿边缘的西班牙银元。在马来西亚华语中称为“令吉”,因为当地华人社群主要使用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吉”的读音在这些方言区里多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t韵尾,所以不需要再加上“特”字来音译词末的-t。图中所示为100马来西亚林吉特,正面是原马来亚联邦的最高元首端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反面是马来西亚最高峰京那巴鲁山。

马来语是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代表,加上印尼语也取自马来语廖内方言(而非印尼第一大语言爪哇语),往往可以统称为“马来-印尼语”,总使用人口将近3亿。马来语曾经使用爪夷字母(Jawi)书写,被穆斯林群体视为伊斯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马来西亚官方层面只认可拉丁字母;不过在其邻国文莱,两种字母则均享有官方地位。


五、人民币上的阿拉伯字母:维吾尔文


最后,让我们回到人民币上。看似和其它阿拉伯系语言相近的维吾尔文,其实是阿拉伯系中最为特殊的存在——还记得在开头部分特地强调过,阿拉伯字母是Arabic abjad而非Arabic alphabet吗?这里,alphabet终于要登场了,维吾尔字母正是一套兼具短元音字母的“全音位文字”。



维吾尔语属于突厥语系,具有丰富的元音。然而,相比于印度-伊朗语族,维语元音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缺乏长短元音对立,因而本身阿语中借用半元音字母来表示长元音的策略在维语这里也显得没有意义,于是索性1954年的正字法方案就把半元音字母完全改造成元音字母(上图中红圈部分),彻底书写出所有的音位。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开头时近乎唠叨地明确“阿拉伯字母”的定义,就是因为“长成阿字一样的文字”实际上内部差异很大,像“不写短元音”这种思维定式对于今天的维语而言就是不成立的。其实,尽管与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并称“世界三大文字”,但由于国人一般在生活中用不到阿字,也往往会因为混淆正常的穆斯林与恐怖主义而附带着厌恶阿拉伯系语言,所以对于穆斯林国家都只有一些极其片面且模糊的成见。


使用阿拉伯字母的语言各有千秋,其承载的民族和国家亦是如此——“外国”并非只有欧美。或许读者并不能一下子接受本文庞大的信息量,但希望能至少留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印象。


参考文献: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曹志耘等.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https://www.omniglot.com/writing/pashto.htm

https://www.omniglot.com/writing/uyghur.htm

http://www.muturzikin.com/cartenigeria.htm

http://www.ka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