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研┆研究生学术训练营·PUP云端学术讲坛第68期回顾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6-27浏览次数:13

ISU文研研究生学术训练营·PUP云端学术讲坛第68期回顾


PUP
讲座

SISU × PUP

 

PUP (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Partnership)云端研学共同体是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与共青团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支持下成立的本硕博一体化研学共同体。

本期云端学术讲坛由南京大学邓世平博士主持,邀请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郭瑞,她的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汉语方言学。本次讲座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产业化、语言商品化和语言市场化,从语言产业的定义、背景、语言商品化及语言拜物化和语言文化能力层级入手,剖析语言商品化的特点。

 

 

01

 

语言产业定义

郭博士以语言产业的定义切入,以语言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语言产业的市场化——营利性的语言商品化为整体逻辑思路,细致剖析了语言产业的发端与内涵,并提出大语言产业观。语言产业应不拘泥营利与否,将提供公益语言服务的政府机构和语言事业单位纳入语言产业的调查与研究范畴,为深入认知公共语言服务与营利性语言服务(语言商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新视域。

 

图片

 

02

 

语言产业生成的背景

明确了语言产业的定义后,郭博士进一步分析促使语言产业生成的背景,从全球化(globalisation)、信息化(informatization)、市场化(marketization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三产化(tertiarization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随着世界范围内国家间联系的增强,多语交际能力便成为国家、单位和个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技术造就了新型语言产业,使其可以在全新技术平台实现整合。新自由主义制度则为语言技术的快速市场化提供了温床,促使语言能力成为重要竞争力,于是语言商品或语言的生产成为了商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语言间的交流互动,为服务第三产业提供广泛助力。

 

图片

 

03

 

语言商品定义&

语言商品化的表现形式

了解语言产业之后,郭博士指出全球市场的扩张使语言符号本身及其语言沟通能力更具商品属性,介绍语言商品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一种标准化的、可管理的工作技能一种增加物品原真性、特色等附加价值的一种资源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标准化、可管理的工作技能一方面包含沟通、服务的流程化和标准化过程,例如电话业务呼叫中心、销售网点等,一方面包括直接把语言当作标准化商品对待的行业,例如语言教育行业、翻译产业等。增加物品原真性、特色等附加价值意味着语言、文化和国家、民族、社会身份认同等常常一起被物化为商品进行销售。

 

图片

 

04

 

语言拜物化&语言文化能力层级

与商品拜物教相对应的语言拜物化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一个独特的现象。郭瑞博士进一步论述商品拜物化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语言文化能力层级

语言拜物化趋势意味着语言更多具备象征含义,从而掩盖语言本身想要表达的意思。如同全球化视角下的跨文化商业广告,商品生产者或者商品广告商常常把外国语言及其符号形式用作高度视觉化的销售和广告策略,不同语言也因此具备不同的象征含义。

 

图片

 

05

 

根植于语言市场中的语言商品化及语言商品化的特点

郭博士随之介绍语言市场的资本化现象,分析语言能力作为象征性资本被商品化的趋势,从符号、市场的角度探讨语言的商品化、去商品化再商品化的特点。语言符号和环境中的其他符号应被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中,随市场、消费者和商业性质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价值。

 

图片

 

讲座结束后,线上观众积极提问,郭瑞博士耐心细致地解答了问题,并和线上观众就市场化思维与保护传承思维的平衡、语言产业的经济转化效能与外语课程设置和改革等方向作出进一步探讨。本次讲座为本硕博师生开展语言产业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会师生均表示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