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文创 | 在语博馆探索多彩的语言世界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9-11浏览次数:10

在语博馆探索多彩的语言世界

文章发表于《21世纪英文报》

2024年1月8日版“行走西东”栏目

作者:西索文博协会志愿者 李在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以下简称“语博馆”)于2019年12月开馆,时值联合国“国际本土语言年”和上外建校七十周年,是中国第一座世界语言博物馆,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语言类博物馆之一。

参观语博馆是每一个上海外国语大学新生的“必修课”。2021年9月,刚刚踏入上外校园的我,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语博馆和校史馆。我们在一块块展板、一件件藏品旁驻足,逐步了解了这座外语殿堂的前世今生和世界语言文字的多元风貌。展厅不算很大,设计却格外精巧,展示了语言文字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于常见的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语言文字也可以独立成为博物馆的主题。或者说,历史、文化、艺术,这些主题本来就和语言文字密不可分。
大一期间,我多次听到学长对馆内志愿服务和团队氛围的称赞。带着初来时对语博馆懵懂的憧憬,我逐渐萌生了加入西索文博协会的念头。大二刚开学,看到语博馆的招新启事,我便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报名表,并在面试后顺利成为一名学生志愿者。

作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门口留影

西索文博协会按照职能分为三个部门:展陈教育部、讲解培训部和宣传策划部。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协同、密切配合。我所在的展陈教育部主要负责撰写展品解说文案、策划开展“移动博物馆进校园” 等馆校教育项目。讲解培训部的小伙伴们自带“多语种” 技能,能够向各国观众娓娓道来展品背后的秘密。宣传策划部的同学则总是巧思不断,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文创周边与宣发方案,让身处校园一隅的博物馆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加入志愿者行列后,我总是感到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驱使着自己不断充实自我、丰盈内心。我要求自己科普文案不能出错、知识性内容必须万无一失、活动推送的遣词造句要仔细琢磨……虽然我并不是语言专业的学生,此前也并未接受过语言学的系统学习,但一穿上那身志愿者服装,看到胸前的语博馆徽章,我就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不会就查、不懂就问,图书馆、自习室、电子数据库都见证了我为语博馆志愿工作做准备的日日夜夜。而上外和语博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在助力我的成长:来自数十个语种的专家、指导老师可以随时请教;图书馆收藏的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可供查阅;语博馆除常规培训外,还组织志愿者赴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复旦大学校史馆、世博会博物馆等调研学习,为志愿者交流搭建平台。

语博馆于我而言是个时刻充满惊喜的存在,我会时不时地踏进去,从最简单的词汇mama开始,慢慢走过一个个展厅,直到包含数千种语言、浩瀚词汇、各式语法在内的复杂系统跃入脑海。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我仿佛穿梭在数万年之久的历史长河中,又好似云游四海、看遍山河,无数次为人类文明的浩瀚璀璨而惊叹。其以语言学及其交叉学科为理论基础,从汉字“语”的言字偏旁衍生出三大展区—“说,沟通世界;“记”,书写世界;“译”,诠释世界——串联起“语言的诞生”“语言的家族”“语言的要素”“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教育”“语言与未来”等八个展览篇章。各类展览常设常新,其中最令我惊喜的是“女书专题展”。女书由古代女性创造和使用,是至今世界上唯一发现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在这所高校博物馆里,竟收藏了《君子女》等多幅女书作品,那纤长细瘦、阴柔窈窕的字形无一不在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前的传奇故事。 
除参观讲解之外,语言知识科普、乡村振兴教育、青少年教育课堂也是我们志愿者着力推进的日常工作。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多语优势资源,博物馆举办“语博大讲堂”“古典语言文化簇”系列讲座,开设多语拓展课程,与中小学互动开展科普教育,组织“博物馆奇妙夜”“多语文化带”等活动,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携手推出系列专题展览,还策划了自己的专属电台频道——语博FM。在这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畅谈与中国的奇妙缘分,语言类社团推介语言知识和学习体验…… 自开馆以来,语博馆已经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乃至高校博物馆的一张闪亮名片。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我很庆幸语博馆给了我一个寻觅人类文明奇迹、探索世界无尽边界的机会。期待自己能一直葆有学生时代的好奇心,永远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充满热情;也希望语博馆的魅力能滋养更多学子,让他们怀揣梦想与力量出发,走向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广阔天地。